新闻中心

【一带一路故事】巴杰村的灯光

来源:融媒体中心 作者: 刘向晨 摄影作者: 李国锋 发布时间: 2023-06-19

从琅勃拉邦出城,驱车向东沿着南北大动脉13号公路行驶50公里,一边是绵延的群山,一边是奔腾的南欧江。

已是傍晚时分,山坡之上,炊烟袅袅,灯光点点。中国电建南欧江移民生计改善组的同事指着山坡上的村庄告诉我,那里便是巴杰村。

此行,我们是去巴杰村跟踪落实移民生计改善工作,阿萨家是我们今天要去走访的调研点。刚到村口我们便认出了阿萨的家——他家门前有一座偌大的牛棚,有100多平米。

阿萨和妻子阿咪听说我们要来,早早便等在门口,既热情又有些腼腆地招呼着我们进家来。

跟典型的老挝村民一样,阿萨个子中等、浓眉大眼,阿咪秀外慧中、勤劳能干。整洁明明亮的客厅里,瓷砖铺地,石膏吊顶,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我们比邻而坐,喝着茶水,拉起家常,彼此很快熟络起来了。

阿萨家所在的巴杰村,是南欧江畔一个典型的移民新村。随着中国电建来到这里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和水电站一起“成长”起来的,还有一个座座美丽标准的移民新村。

过去,阿萨在琅勃拉邦一家餐馆打工,阿咪在家照顾两个孩子和三亩水田,日子过得紧巴的很。但阿萨脑子活泛,不想一直受穷。随着南欧江水电站的建设,阿萨第一个响应搬迁号召,是全村第一个签订合同,第一个搬到移民新村里的。

搬到了新家,生活条件上去了,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在他寻思干点啥的时候,中国电建老挝南欧江公司和当地政府组成的移民生计改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便找上门了。

为了给村民们找到生计改善的门路,中国电建南欧江公司跟当地政府合作,以“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为原则,计划利用3至5年的时间,对南欧江流域七座电站所涉及的30多个新建移民村进行生计改善工程。

通过生计意愿调查,考虑到当地得天独厚的畜牧条件,阿萨和很多村民还是喜欢养牛。过去,也有村民养牛,但大多是散养,除了投入大、周期长外,牛要有个“头疼脑热”也没个法子治,慢慢的养的人就少了,一直没有形成大的规模。

现如今,随着南欧江的水电站逐渐点亮这里的城市乡村,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琅勃拉邦旅游,也拉动了当地牛肉的消费,价格便蹭蹭的往上涨,很多村民看到了商机,动了养牛的心思。

现在好了,中国电建和当地政府给村民们送来了小牛犊,还邀请县专业技术人员为全体村民讲解了科学养牛的知识,并实操如何正确打各种牛疫苗的方法,还留下咨询热线,有问题可以上门服务、随时解答……

前年年初,通过抓阄的方式,阿萨家分到了两头小牛犊。有了牛,也有了养牛的方法,阿萨和妻子便马不停蹄向前奔。小两口跟着了迷似得,天天围着牛棚转,还总说,中国朋友的一片诚心,不能辜负,更不能他们失望。

短短一年多的功夫,阿萨家就产下了第一头的小牛犊。小两口看到了希望,干劲更足了,又“变本加厉”买回了四头小牛犊,七头变九头,九头变成十二头,慢慢成了村子里的养牛专业户、致富带头人。

很快,门口院子的牛棚也由20多平扩充到50多平再扩充100多平……为了养牛,阿萨还给自家的牛棚装了好几盏电灯,这样就方便了小两口晚上给牛棚驱虫打扫,装添草料。不光通了电,还连上了网,阿萨又开始在网上学习养牛的技术,寻找卖牛的新渠道,

过去,村民们日起而作,日落而息,晚上的巴杰村漆黑一片,寂静无声;现在,村民们都在忙着学技术、搞养殖,晚上的巴杰村灯光闪烁,繁星点点,人勤乐趣多,不时传来欢快的老挝音乐和阵阵欢声笑语。

同事告诉我,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南欧江流域七座水电站,如同七颗明珠串联起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改变着这里的村村寨寨。随着生计改善工程的逐步深入,当地政府推出了“一村一品”集市,挖掘培育了不少农业特色村,比如哈撒村的橡胶、哈卡姆村的蔬菜、大东村的橘子、汇力村的牛羊肉等等,再加上交通方便,网络发达,越来越多的外地商贩也慕名而来,从这里采购到新鲜的农副产品,购卖到首都万象或者出口到中国、泰国去。

守着南欧江,生活在放光。岁月终于掀去了沉重的一页,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现露出温柔的面庞。阿萨说,有了电,就有力量,有了路,便有了方向,有了帮扶,便不再孤单彷徨。不再是过去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现在大家都有事干,便有了奔头和希望,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就像那南欧江水一样永远幸福流淌……

阿萨还告诉我们,将来他想用养牛挣的钱送孩子去中国留学、学习汉语,学成归来希望他们能到中国电建这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去工作,让南欧江的灯光点亮更多更远的地方。

在阿萨家,听他讲自己的故事,讲村里的变化,讲未来和希望,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我们起身返程。回看巴杰村,灯光闪闪,一片欣欣向荣,美好绽放。

远眺巴杰村

相关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