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驻澳大利亚记者采访牧牛山项目,聚焦绿色能源与环境保护贡献
来源:牧牛山项目公司
作者: 廖碧婵
摄影作者: 廖碧婵
发布时间: 2024-08-13
2024年7月30日,《人民日报》驻澳大利亚分社首席记者陈效卫前往塔斯马尼亚州的牧牛山项目进行采访。自项目实施以来,牧牛山项目因其在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和保护当地环境方面的突出贡献而备受关注。
在采访中,陈效卫了解到,牧牛山项目是中国电建集团在发达国家市场投资开发的首个“先行先试”的可再生能源项目。项目总装机容量148.4兆瓦,年均上网发电量约4.4亿千瓦时,可为超过6万个家庭提供优质清洁能源,项目通过宣传海报和设计网站页面,向社区民众传递与当地民众和谐共存的理念,使风电项目“绿色、共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民心。
此外,牧牛山项目自2018年起设立社区基金,对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公共福利事业、公共文化事业和公共就业培训等项目进行资助,持续改善当地民生,促进属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采访过程中,陈效卫还了解到,由于澳大利亚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严苛,牧牛山项目采取了多项创新性措施以保护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为避免濒危动物楔尾鹰和白腹鹰在飞行过程中被风机叶片误伤,牧牛山项目创新性地引入了IDF系统。这是澳洲首次引入全球技术领先的鹰类保护系统。
具体来说,IDF系统采用图像识别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高效识别鹰类活动轨迹。系统通过装有360度全景摄像头及中央分析单元的设备,在三秒内对飞行物图像进行高速精确捕捉,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准确分辨出飞行物的种类,甚至可以精确到鸟类的具体品种。一旦识别到目标鹰类,系统能智能化自动停机和启机,有效降低鹰类撞击叶片的概率。
牧牛山项目的17台IDF设备自2019年投入使用以来,已经收录了约2200万张鸟类图片,这些数据显著提升了IDF系统的效率和准确率,使其对鸟类品种的识别和判断更加精准,为保护澳洲濒危动物楔尾鹰和白腹鹰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效卫在采访结束后表示,牧牛山项目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通过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牧牛山项目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挑战贡献了积极力量。
此次采访,充分展示了牧牛山项目在推动绿色能源、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实际行动,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电力需求,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促进了塔州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对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支持。
相关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