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带一路故事】为了心中的诗和远方

来源:党群工作部 作者: 李鹏飞 摄影作者: 发布时间: 2024-09-02

心中有诗,处处皆是远方;灵魂有梦,时时都能起航。一段奇妙的“筑梦丝路”之旅,让阿玛德·瑞希德与古老的中国文化完成跨越千里的邂逅。

诗歌是情感的流淌

32岁的阿玛德·瑞希德是中国电建卡西姆发电公司伊斯兰堡办事处商务经理,这位拥有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资格的老员工,在此刻仿佛重新回到了学生时代,准时进入“筑梦丝路”中文俱乐部课堂,一笔一划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知识点……

自2021年加入卡西姆项目以来,阿玛德·瑞希德迅速融入、快速成长,无论是处理复杂的税务问题,还是在法务谈判中,他总是能够以最专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维护公司利益,优异的表现使其获评电建海投公司2023年度优秀外籍员工称号。

阿玛德·瑞希德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在这样一个优秀的电厂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我非常喜欢这里的工作氛围,我也想和中国朋友更深入地交流,所以我需要更深入地去学习中文。”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一带一路”倡议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与民心。在属地员工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学习中国文化成为他们开启这段精彩之旅的关键钥匙。

阿玛德·瑞希德在多年的工作中深刻地认识到,准确理解工作需求、高效的沟通协调,是确保工作顺利推进的前提,但是他在工作经常受到语言的困扰。

“工作中有些文件是中文的,我经常需要和中国的同事请教。”直到“筑梦丝路”中文俱乐部项目启动,为巴籍员工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户。

在培训课程中,他们系统地学习中文的发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逐步掌握日常交流和工作中所需的语言技能。北京语言大学的中文教师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和情景模拟,让巴基斯坦员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文。

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院长苏英霞教授表示,在对巴基斯坦的学员授课时,他们会因材施教,比如尽量多设置工作中的对话场景,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当他用汉语和中国人交流的时候,我相信一下子就拉近了情感。”

得其法则事半功倍。通过“筑梦丝路”中文俱乐部培训,阿玛德·瑞希德和同事们可以用中文简单的交流,并逐步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加深了与中国团队合作的默契程度。

远方是梦想的起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阿玛德·瑞希德带着梦想一起奔赴希望的远方,来到了梦想的起点。

8月12日,2024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京举行。受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邀请,在中央企业团工委推荐支持下,中国电建团委参加开幕式和全体会议。作为电建集团两位外籍青年代表之一,阿玛德·瑞希德不仅来到北京参加了开幕式,还参加了在湖南长沙举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绿色发展主题论坛和有关考察交流活动,深度参与有关讨论。

阿玛德·瑞希德表示:“此次‘中国行’让我有机会与来自全球的青年分享观点,深入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个课题,分享中国电建的青年志愿者在巴项目建设中为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论坛开幕式结束后,阿玛德·瑞希德还有一个重要的行程,那就是作为本期中文课程的青年学员代表,与中国电建的同事一同去往北京语言大学,拜访他的“中文老师们”。

隔着屏幕,在网络的世界里与中国的文化相约,当他有机会第一次踏入中国母校的校园时,那满心的期待与憧憬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徐徐展开。

当阿玛德·瑞希德站在北京语言大学的大门前,那融合了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惊叹,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这个无数次出现在他梦境中的校园。

阿玛德·瑞希德表示:“虽然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北京语言大学,但是这种亲切的感觉就像回到了‘母校’”。   

 阿玛德·瑞希德在与北京语言大学应用中文学院教师座谈时,老师们还不忘检查他的学业。“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已经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中文,也能看懂一些中文资料,这个课程对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瑞希德如实的向老师们汇报学习成果。

老师们对瑞希德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并表示36个课时对学员来说只是入门的作用,要想真正掌握汉语,还需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练习。

怀揣梦想,奔赴远方。一个又一个像阿玛德这样的中国电建有志青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感召下,带着无畏的勇气,怀着坚定的信念,揣着炽热的梦想奔赴诗和远方,书写中巴友谊壮丽的新篇章。

相关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