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孟加拉国巴瑞萨电站主厂房灯火通明,机组运转的轰鸣声与中孟工程师交流声在孟加拉湾畔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乐章。
当地时间11月21日凌晨2时31分,随着机组并网一次成功,历时27天的机组首次C级检修圆满收官。
这次检修不仅是一场设备维护的攻坚战,更是巴瑞萨电站属地化员工培养的一次“大考”。哈德、阿明和黄德龙三名青年孟籍员工,以实际行动为笔,书写了一份责任、守护和信任的青春答卷。
以责任做好“必答题”
27岁的哈德出生在孟加拉国北部尼尔帕马里,一个距巴瑞萨电站600多公里的小镇。作为家中长子,从孩提时代起,他就明白了家庭顶梁柱的意义。
2018年,他怀揣梦想远赴中国,在济南职业学院攻读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这段求学经历不仅为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也让他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
“在中国的三年,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术,也深刻感受到认真和坚持的力量。”谈起那段时光,哈德总是充满感激。
学成归国后,他加入中国电建,成为巴瑞萨电站汽机检修班的一员。在本次C修期间,他所在的班组承担了闭式水换热器的检修任务。
从部件拆卸到漏点检查,再到重新回装,哈德始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细致把控每一个环节。有时工作一忙起来,常常要熬到深夜。
“哈德总是默默担起最艰难的任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心的真谛。”班组长这样评价他。
凭借突出的表现,哈德荣获公司颁发的奖励。他倍加珍视这份荣誉,动情地说道:“设备检修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使命。每颗螺丝钉、每台设备的背后,都是千家万户的光明,我会更加用心守护。”
哈德用汗水守护着电站的每一处细节,以脚踏实地的责任心点亮了属于他的青春答卷。
以守护做好“关键题”
在C修现场,HSE管理部的安全员阿明,总是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他手持记录表,穿梭于各个作业点,仔细检查每一项安全措施。
从晨曦微露时的安全班会,到工作过程中反复开展隐患排查,他始终以专注的目光寻找潜在的风险点。
“我学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也有多年从事安全管理的经验。我希望用自己的所学,确保现场每一项作业都安全无虞。”阿明坚定地说道。
此次C修期间,他参与制定并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计划,发现并消除多处安全隐患,为C修工作的顺利推进筑起一道牢固的防线。
与哈德一样,阿明也有在中国留学的经历。在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期间,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深深喜欢上了中华文化。他顺利通过汉语四级考试,并如愿加入中国企业。在一番锻炼后,他最终成为巴瑞萨发电公司的一员,开启了在安全管理领域的新征程。
“安全不仅是流程和制度,更是一份细心与责任。”在本次C修中,阿明多次组织安全培训,用孟加拉语为本地员工讲解安全操作规范,用流利的中文与中方团队沟通协调,确保中孟团队协作高效顺畅。
同事们评价他“细致、负责、有担当”,而阿明则谦虚地说:“我的任务就是守护每个人的安全,这是我对青春最好的答卷。”
以信任书写“加分题”
“我喜欢用中文介绍自己——‘我叫黄德龙’,这是中国同事为我取的名字。”黄德龙笑着说。
作为生产管理部的孟籍员工,黄德龙不仅负责现场质量监督,还承担着外勤任务。每月,他都要赴帕亚拉电站和巴瑞萨专区电力发展局,签署电量确认单,完成电量申报和沟通协调工作,确保每一项数据精准无误。
近年来,中资企业在孟加拉国投资建设的多个电站,如一颗颗明珠串联起区域繁荣发展的基石。其中,巴瑞萨电站与帕亚拉电站的紧密合作,是这张发展蓝图中的关键一环。
“从发电量记录到输电线路损耗,每一项数据都必须精准无误。”黄德龙认真地说道。
看似简单的程序背后,却是细致的核查与耐心地沟通。
每一次数据对接,他都要与对方技术人员逐项比对,从数字偏差到逻辑异常,逐一梳理,直至问题澄清后,才郑重地在确认单上签字。
凭借耐心的沟通与不懈的努力,他赢得了合作伙伴的信任和尊重,也使电量确认工作稳步推进,为电费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电站的稳定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黄德龙用真诚与细致,书写了一份满载信任的答卷。谈及自己的工作,他感慨地说:“信任是合作的基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孟友谊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
心相通,则情相融;志相同,则力相聚。三个人,三份答卷,正是中国电建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孟加拉国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生动缩影。
巴瑞萨电站投产以来,不仅为孟加拉国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还极大促进了当地的就业和技术提升。如今电站孟籍员工占比超过60%,不少人通过持续培训和实操锻炼,走上了重要岗位,成为推动孟加拉国电力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以奋斗为笔,以使命为墨,中孟两国员工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心的答卷,为中孟合作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来,这份光芒必将继续点亮万家灯火,也为“一带一路”注入更多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