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媒体聚焦】《中国青年》:用其光,复归其明

来源:中国青年 作者: 摄影作者: 发布时间: 2022-12-26

共青之声 VOICE

“筑梦丝路·青年发展计划”系列报道

卡西姆电站的“蝶变”

用其光,复归其明

《中国青年》杂志2022年第22期

文-本刊特约记者 徐晨

胡浩是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电建海投公司”)卡西姆项目总经理助理,也是电建海投公司首位“90后”劳模。2017年,他来到巴基斯坦积极推进与巴电力部、财政部、计划发展部高层和媒体智库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以切实可行的“电建方案”为巴政府解决最紧迫最现实的需求,并在属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电站的绿色开发与环保综合利用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

“1号工程”

一串时间记录着卡西姆电站的“蝶变”:卡西姆工程建设期为36个月,2015年5月21日开始主体建设;2017年12月30日和2018年3月31日两台机组分别投产发电;2018年6月底进入商业运行,比可研阶段的工期缩短12个月。

卡西姆电站由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和卡塔尔王室基金AMC公司共同出资,中方占比51%,是巴基斯坦目前装机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电价最低、发电量最多的绿色环保电站之一,被称为巴基斯坦“1号工程”。

电站项目建设备受两国人民期待。

2017年2月,胡浩到巴基斯坦卡西姆项目从事商务工作。一段时间,他曾感“水土不服”:“这里每天要停好几次电,吃饭刚要动筷子时,灯就全黑了。有的地方停电时间甚至长达16个小时。”街道上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令胡浩很不适应。为此,他买了很多小蜡烛放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

一有闲暇时间,胡浩会友善地和当地人话家常掌握工作所需,甚至会翻看经典古籍了解伊斯兰国家的风土人情。他所在的卡西姆项目还专门在营地设立了祈祷室等宗教设施,尊重巴籍员工的信仰。

电的光明常令胡浩魂牵梦萦。卡西姆电站建设项目文件要经过当地政府审阅才能如期进行。为此,胡浩从不掉以轻心,经常提着文件包到有关部门拜访。“一天拜访5家单位是常事,有时忙得中饭都来不及吃,只为不再停电。”胡浩回忆。

一次,胡浩早早来到政府大楼,等着拿审批文件。然而,当他得知负责该事项的官员因为突发状况无法赶来的消息时,犹如晴天霹雳。“项目就这么搁浅了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联系之前在工作中接触过的当地司法部秘书长,陈述事项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协调上级开个“绿灯”。辗转努力下,项目进展峰回路转,当天就顺利拿到了批文,实现了沟通与建设的无缝衔接。

卡西姆电站,这个“中巴经济走廊”首批落地实施项目之一,为巴基斯坦的电力供应与能源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每年发电约90亿千瓦时,占巴基斯坦全国供电量的10%,为超过400多万户家庭送去光明,截至10月19日,已累计发电393.16亿千瓦时,成为巴基斯坦可靠的电力供应基地。”胡浩翻开卡西姆电站“成绩单”,如数家珍。

滩行,家园

漫步在距卡西姆电站不远的海边,一片生机勃勃:海水丰盈、海鸟盘旋,不远处的林荫小道草木葳蕤,一幅飞鸟群集、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很难想象,5年前的此处还是三面环海、鲜有人问津的一片滩涂。

电站的绿色开发与环保综合利用分外耀眼夺目。2018年,卡西姆项目荣获巴基斯坦“环保卓越奖”。2019年,中国电建在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正式发布《中国电建在巴基斯坦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仪式上,巴基斯坦参议院外事委员会分别授予中国电建和卡西姆电站“中巴友谊奖”“能源突出贡献奖”……

这一切,得益于项目团队一以贯之的“属地化管理”。

为修复因电站建设受损的红树林,卡西姆电站按照国际环保标准及巴基斯坦环保标准的要求,共移植和新种植了125英亩红树林,是电站占地红树林面积的5倍。红树林移植的亲身经历者、“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优秀巴方员工”法扎勒·拉希姆说:“从项目工程开工之前,红树林保护工作就被列入了项目200项重点工作目录清单里。卡西姆电站的建设不仅改变了这里缺电的现状,也为我们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严守生态红线,不越雷池一步。卡西姆发电公司联合运维单位共编写管理标准81个,技术标准214个,绘制流程图153个,形成记录表单259份,岗位标准85个。去年,电站以接近中电联标准化评价历史最高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中国电力企业标准化“5A良好行为认证”,成为中国海外唯一一个获得标准化“5A良好行为认证”的电力项目。

这样的绿色和谐景象还有很多:首次实现了全厂淡水废水零排放,淡水污水废水全部回收综合利用;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超过当地和世界银行的环保标准,实现“超洁净发电”。

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电站附近的生态持续向好,干旱型红树林等多种植被逐渐恢复,有野生动物达数十种。船只汽笛悠悠,海潮涛声阵阵,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跫音。

“一池春水”

9月21日,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2号机组迎来了A级检修,这标志着该电站投产运营5周年以来,首次正式进入机组大修。电站内一片繁忙景象:青年工人们有的开着叉车在厂内来回穿梭,有的聚精会神趴在设备旁检修,有的用专业工具对供电设备进行“体检”……

近年来,电站青年人先后完成了项目环境批复、施工供电、安保配备、劳务准入、融资注资、土地注册、外交公关、电力营销等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任务。

源源不断的电流为当地年轻人点亮了“电力”人生。

2015至2017年建设期间,卡西姆电站为当地直接创造逾3000个就业岗位,在运营期固定提供500个就业机会。

在巴基斯坦,能够进入到电站工作的巴籍青年,着实让人羡慕,不仅有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还有优厚的薪资,以致这里的工作岗位竞争非常激烈——在项目刚进入生产准备期的时候,电站需要招聘100名当地运维人员。招聘信息一经发出,提交简历的巴基斯坦应届大学毕业生多达16000人。

“目前,我们与当地多个人力资源公司机构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未来,还将加大与当地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力度,后期根据人才需求计划开展招聘。”胡浩说。

卡西姆电站巴基斯坦籍员工主要分工程师、技工和劳工三类,涉及电气检修、汽机检修等90多个工种,现有全项目团队751人,其中巴方513人,平均年龄28岁。经过长期现场调研,胡浩发现,管理巴基斯坦人员和管理中方团队有很大区别,巴基斯坦员工更适合以鼓励为主的领导方式,这样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打造强有力的产业工人队伍,近年来,胡浩和团队探索推行“以干代练,低岗前置”的人员培养模式,以班组、专业为阵地,加强岗位培训和实战练兵,通过标准化和流程化管理,建立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巴籍员工在电站日常运维、机组C修、重要技改等实战中提升技能水平。

师徒结对便是在此培养模式下诞生的“杰作”。

毕业于英国威尔士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华卡斯是胡浩带领团队中级别最高的巴方人员,现任伊斯兰堡办公室副主任,自学发电技术、电力营销等课程,啃下二十多本专业书籍,研究规律,总结经验,成为专家骨干;经手的电力营销业务全部实现了准确无误入账,没有一笔延误和错误,一度成为电站美谈。

后浪逐梦,如今,电站已经成为巴基斯坦火力发电人才成长的摇篮,累计签订师徒培训协议700余份,培养巴籍员工5000余人,涌现出3名主任级商务管理人员,700多名技术、财务等专业人员。

相关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