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带一路故事】比斯努•古龙求学记

来源:党委工作部 作者: 刘向晨 摄影作者: 发布时间: 2021-12-13

芳草茵茵,绿树葱葱,美丽的尼泊尔博卡拉技术培训和研究中心学院里古朴宁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名叫比斯努·古龙的学生和其他同学显得与众不同,但她听的那么认真、那么专注……

因为,比斯努·古龙35岁了,已经是2个孩子的母亲。

比斯努·古龙的家乡在喜马拉雅山脉玛纳斯鲁雪山脚下的安娜普尔纳自然保护区。这里山地纵横,四季叠加,风景别致,是徒步探险者的天堂,但对于比斯努·古龙一家来说,贫穷却是天空中飘不散的愁云。

比斯努·古龙的父母养育了5个孩子,平时只能靠种植玉米、土豆维持生计。她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就开始照顾妹妹弟弟,帮着父母操持农活。

家境贫寒的比斯努·古龙一天学都没上过,18岁那年便匆匆嫁做人妇。没有上过学读过书是她一直的遗憾,于是在她的第一个孩子5岁那年,渴望读书、已经24岁的比斯努·古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和儿子一起上学。

从此,在安娜普尔纳学校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对最奇特的“母子同学。”每天,比斯努·古龙都会和儿子一起去上学,共同学习,互相监督,回答老师提问。放学回家了,除了忙持家务外,比斯努·古龙都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雪山脚下的杜鹃花,红了落,落了又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身为两个孩子母亲的比斯努·古龙,家庭的负担愈加沉重,但却从未消磨她对学习的渴望。2018年,比斯努·古龙最终和儿子一起艰难完成了初中学业。

可安娜普尔纳自然她保护区和自己的家境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变。这里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缺医少药。上学期间,比斯努·古龙还得了子宫肌瘤,不得不到100多公里外的齐达旺去医治,所用的手术治疗费用还是当地非政府机构资助的。

我要做一名医生!这是比斯努·古龙手术治愈后的想法。于是,比斯努·古龙再次拿起课本,彻夜伴灯苦读。2019年,比斯努·古龙最终考上了博卡拉技术培训和研究中心学院的“社区医学助理”专业,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安娜普纳自然保护区主任拉吉斯先生很佩服刻苦努力的比斯努·古龙。“你们可能不知道,我们保护区内至今没有一家像样的医院,没有多少专业的医生,你们可能无法理解人们对医疗的渴望,对疾病的畏惧,对生命的热爱。”

但接下来的学费和生活,又像一块愁云密布开来。安娜普尔娜责任保护区赞助了一部分助学金,可仍然还有很大的缺口。

一名2个孩子的母亲,不向命运低头,通过努力考上大学,比斯努·古龙的励志故事在安娜普尔纳自然保护区流传,得到众多乡亲村民的声援,也被蓝天上的雄鹰传到了马相迪河畔。

2019年11月,正在库区开展巡检工作的中国电建上马相迪A水电站的工作人员听到比斯努·古龙的事迹。

作为中国企业在尼泊尔投资建设的第一个水电项目,上马相迪A水电站除了满足当地用电需求和保障首都加德满都用电外,一直在致力于与尼泊尔各级政府和民众共享发展成果,从电站建设到投产发电的9年间,已实施完成社会责任项目200多项,涉及尼泊尔当地学校、医疗、道路、桥梁、庙宇、村舍、供水、灌溉等各项民生工程。

“我们要帮助比斯努·古龙的求学之路,让她实现自己的梦想。”经过两次详细调研,马相迪A水电站研究决定对比斯努·古龙在大学期间的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等提供一次性援助,很快10万卢比的助学金和中国电建的祝福送到了比斯努·古龙手中。

尼泊尔人民常说“滴水也能装满缸”,中国人也讲“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中国电建的帮助下,比斯努·古龙顺利走进了大学的校门,点燃了新的人生梦想。

2020年上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学校放假后,比斯努·古龙回到安娜普尔纳自然保护区,在坚持网上学习的同时,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配合当地防疫部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给当地民众传授疫情防控知识,加强个人防护卫生。

上马相迪A水电站的中国朋友也给当地政府和村民送来了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携手共抗疫情。

守得云开雾散,迎来彩云满天。2021年9月,比斯努•古龙顺利完成学业并拿到了心仪已久的毕业证书,并很快拿到了塞浦路斯的工作签证。

“如果没有中国电建的帮助,我很难有这样的改变,祝福我的中国朋友丰足平安。”在拿到毕业证,即将出国前夕,比斯努•古龙给上马相迪A水电站的中国朋友打来了感谢电话。

雪山巍峨,雄鹰展翅。这是友谊的见证,也是向着美好未来的翱翔!

相关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