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回响,小满时节蓄能正当时

——

发布日期:2025-05-22     信息来源:南欧江流域公司     作者:杜菲 桑文林     摄影作者:杜菲     字号:[ ]

五月的老挝,热带雨林的湿热空气里浮动着雨的气息。南欧江梯级水电站作为中老“一带一路”重点合作项目,全流域七座梯级水电站如七颗翡翠明珠,镶嵌在南欧江蜿蜒的峡谷间,肩负老挝北部电网骨干电源重任。

值此小满时节,即将迎来老挝的主汛期,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水库科学蓄水调库工作。通过精准把握当前雨水资源丰沛的有利时机,各级电站全力做好汛期准备,以精细化管理与高效运行,推动每一滴水转化为清洁电能,为老挝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攀崖涉水间的“数据哨兵”

在南欧江七级电站上游的一处遥测站,“王工,2号山头传感器信号跳变!”对讲机里传来同事小宋的急促呼叫。

“递工程宝!先测防雷模块。”王栓侧脸避开扑面而来的山风,万用表的表笔顺着湿漉漉的电缆探进苔藓覆盖的缝隙。

这位被同事称为“水电蜘蛛侠”的汉子,负责维护全流域68个遥测站——这些分布在老挝三省、覆盖2.56万平方公里的“数据哨兵”,构成了水电站的“千里眼”。

去年暴雨击穿的感应线圈、今春倾斜2.3度的杆塔、老乡牵牛误碰的围栏……每一处隐患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汛期前必须把这处杆塔加固,再给警示牌刷层反光漆。”王栓扯出断股的接地线,裤腿上的泥浆已干结开裂。

自3月5日汛前巡检启动以来,他和团队从最上游的七级电站开始,沿着河道徒步下行,饿了啃一口糯米饭,累了就在树下打个盹。

68个遥测站,每个都要经历“望、闻、问、切”:检查太阳能板是否被藤蔓遮蔽,测试通信模块在暴雨中的稳定性,清理集雨罩里的落叶。

当夜幕降临时,他们的头灯在山林间连成一串流动的星光,正如那些隐藏在云端的传感器,用精准的数据编织着防汛减灾的“生命线”。

焊花飞溅中的“设备医生”

蛇年春节的爆竹声还未散尽,南欧江二级电站和六级电站的厂房里已响起焊枪的轰鸣。

南欧江六级电站厂房深处,站长陈晓辉举着手电筒,光束在发电机定子线棒和定子硅钢片构成的丛林里游走,光束偶尔停驻,映照出他额头的汗珠。“机组A修进入关键期,转子回装和调速系统调试是硬骨头。”声音沙哑却坚定。

在他身旁,机械维护员本马一手拿着内窥镜一手拿着显示屏,仔细探查和记录转轮的每一个叶片的处磨损情况。一旁的电气维护员阿拉也没闲着,在中国师傅邬松指导下校准水导轴承温度传感器,确保每一个数据都能精确无误地反馈到中央控制室。

在六级电站的大坝灌浆廊道,安全监测工程师徐宏业带着老挝徒弟赛康,用渗压计测量廊道压力的细微变化。“每0.01兆帕压力的变化都可能是隐患。”徐宏业的话让赛康攥紧了记录笔。

“设备无小事,安全大于天。”陈晓辉站长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他深知,每一次的维修与保养,都是对安全生产的最好保障。因此,他带领团队,对每一台设备都进行严格的检查与维护,确保它们能够在汛期到来时,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挑战。

5月10日,当六级电站3号机组重新并入电网,水轮机的轰鸣如春雷般震彻山谷。厂房外的芒果树上,几只喜鹊被惊得振翅高飞,翅膀划过雨后的彩虹。

随着焕然一新的机组重新并入电网,南欧江的澎湃江水转化而成的清洁电能将继续点亮老挝万家灯火。

数字大屏前的“水情指挥官”

“5月16日14时,上游雨量站监测到累计降水89毫米!”值班长杜涛的指尖在监控屏上划出红色预警线。

发电管理部负责人向春见目光紧盯着流域三维模型,手指轻点间,“阶梯式消落”方案化作数据流飞向各个电站,“今晚20点前,七级电站必须腾出库容。”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5月17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掠过七级电站的拦河大坝,库水位精准降至590米死水位,成功预留13.33亿立方米防汛库容,标志着电站汛前水位消落任务圆满收官。

小满当日,南欧江的江水在阳光下发着靛蓝色的光,68个遥测站的信号灯如星星般点缀在山林间,21台机组的轰鸣声与雨林的鸟鸣交织成歌。老挝籍员工赛康指着远处的村寨,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家的电灯,就是这里发出的电吧?”

这是“一带一路”最动人的注脚。从悬崖上的检修绳到数字大屏的代码,从焊花飞溅的厂房到静谧的村寨,南欧江梯级电站的建设者们用青春和汗水,在热带雨林中编织着一条能源纽带。

当小满的雨水注入库区,当清洁的电流跨越国界,中老两国的友谊正如这滔滔江水,奔涌向前,永不停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