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灰渣变宝记

——

发布日期:2025-05-20     信息来源:党群工作部     作者:李鹏飞     字号:[ ]

在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明古鲁省,一场关于“废物涅槃”的绿色故事正悄然书写——中国电建明古鲁发电公司以创新为笔,在环保与发展的卷轴上,绘就了一幅双赢画卷。

“‘电建砖’的凝结速度比传统材料快一倍,抗压强度大大超越标准,为我们扩建节省了一大笔费用。”帕德波坎努尔清真寺负责人萨菲提起中国电建“点灰成金”的技术赞不绝口。

萨菲口中的“电建砖”是中国电建明古鲁电站以发电产生的灰渣作为主要原材料,经过破碎、研磨、混合后,作为沙子与水泥混合的替代材料,是一种典型的“以废治废”新技术。

两年前,萨菲站在泥泞的工地上,望着预算表上飙升的砂石成本愁眉不展。传统建材的高昂代价,让这座承载信仰的建筑扩建举步维艰。直到那个蝉鸣聒噪的午后,中国电建的技术人员带着一袋灰渣叩开了门。

当混合灰渣的混凝土试验墙拔地而起,敲击声如晨钟清亮,萨菲的惊叹声里带着震撼,心中一遍遍重复着电建人第一次见面时对他讲的话——“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藏,科技是点石成金的钥匙”。

作为印尼苏门答腊岛重要的电力供应项目,明古鲁电站年发电量超10亿千瓦时,在保障区域电力稳定的同时,面临灰渣处理的难题。依赖外部专业公司处理成本高企,加之受限于运输条件和疫情影响,灰场一度面临过载风险。但中国电建人深谙——危机的背面是机遇的密码。

2022 年,明古鲁发电公司积极与明古鲁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灰渣攻坚队”正式集结。一个个夜晚,护目镜后是熬红的双眼;一行行笔记本,是上千组数据的交锋……墙角的失败样品堆成小山,质疑声像灰渣般厚重,但是这些却挡不住攻坚团队的脚步。千百次实验后,灰渣终于褪去“工业糟粕”的标签,化作了抢手的“循环黄金”。

清真寺的扩建只是绿色变革序章,曾经的“废弃料”变成了沼泽的“营养餐”。

过去,清真寺周边的井水浑浊如墨,棕榈树在贫瘠土壤里无精打采……发电公司的工程师们化身“泥沼探险家”,采集周边上千份土壤样本,在实验室里接受“灰渣疗法”。当改良后的灰渣填入沼泽,奇迹如春天般苏醒 ——软烂的土地长出脊梁,浑浊的井水滤出星光。

如今,孩子们捧着清冽井水畅饮的笑容,笔直的树干在风中舒展臂膀,饱满的果实坠弯枝头。

环保不是终点,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起点。当《明古鲁时报》头条聚焦这场“灰渣革命”时,发电公司科研团队将目光望向更远的地平线,他们正在深入研究灰渣在新领域的应用潜力,探索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

风掠过清真寺尖塔,掠过生机盎然的棕榈林,掠过满载灰渣的运输车。这场关于“变废为宝” 的绿色故事,正在 “一带一路”的土壤里写下新的注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