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外国朋友】默默奉献,照亮前行

——

发布日期:2025-08-29     信息来源:明古鲁发电公司     作者:黄庆文     摄影作者:郑子豪     字号:[ ]

2016年10月25日,当第一铲土在这片异国土地上扬起时,谁曾想过,这里将会点亮万家灯火,更将照亮无数心灵。明古鲁电站,从最初的蓝图到如今的稳定发电,这座电站不仅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也为上千名印尼员工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这里,中印尼员工一同学习、一同奋斗:有经验丰富的生产技术人员,有管理有方的职能干部,也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后勤服务者。他们的岗位也许并不耀眼,却是电站这台“巨轮”不可或缺的齿轮。正是因为他们的默默付出,电站的运转才更加有序高效。

清晨的微笑,整洁的守候

每天清晨,当太阳尚未完全升起,电站的办公楼里已经响起了拖把摩擦地面的声音。保洁员推着水桶和工具,细致地擦拭着桌椅、玻璃和地板。她们不仅清扫垃圾、拖地,还会注意细节:保证会议室的茶杯总是整齐摆放,公共区域的绿植叶片干净无尘,走廊的玻璃窗透亮如新。

当第一位员工走进大楼时,看到的往往是她们热情的笑容和响亮的问候。“早安!Selamat pagi!Morning!”简短却温暖的问候,让人一扫困倦,带着轻松的心情投入新一天的工作。在这座由中印尼员工共同奋斗的电站里,多语问候不仅仅是礼貌,更是一种文化融合的象征。有同事打趣道:“他们不仅是保洁员,还是电站的‘第一张笑脸’。”

奔波的身影,平安的护送

电站地处郊区,周边交通并不便利,车队成了员工们最可靠的出行保障。每天清晨和傍晚,车队车辆都会准时整齐地停靠在厂区门口。司机们提前到岗,逐一检查油量、刹车、轮胎和灯光,确认车辆状况安全后,才会发动车辆。他们深知,自己肩上承载的,不仅是驾驶方向盘的责任,更是员工的安全。

他们风雨无阻地守时出发,准点送达。节假日期间,他们主动加班,保障节日活动用车顺利。正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保证了电站员工的日常运转。员工们说:“他不仅是司机,更像是守护我们安全的家人。”

车队的职责远不止接送上下班。他们还承担着重要物资运输和信函配送的工作,哪怕是一份紧急文件、一批备用零件,都需要他们按时送达。有时送达的时间在半夜,他们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安全是第一任务,只要人和物平安到达,再辛苦都值得。”这句话不仅是他们的口头禅,更是他们对工作的庄严承诺。

锅勺的交响,舌尖的温暖

电站的食堂是最热闹的地方,也是让员工们卸下疲惫的港湾。每天凌晨六点,天色尚未放亮,帮厨团队已经走进食堂。有人负责择菜、有人清洗、有人切配,锅灶上热气腾腾,铁锅里油香四溢。等员工们走进食堂时,热气腾腾的米饭、炒菜早已准备妥当。

帮厨的日常工作是配合中方厨师打下手:搬运、清洗、切配、端菜,保证每一道工序高效衔接。他们还承担着食堂卫生的日常维护工作:桌椅擦拭干净,餐具收拾整齐,地面一尘不染。很多时候,大家用完餐离开,他们才开始最后的清理,直到一切恢复整洁,才算真正下班。虽然工作看似简单,却需要耐心和责任心。为了保证三餐准时供应,他们往往比别人更早上班、更晚收尾。

正是这样一群勤勤恳恳的身影,让电站的食堂保持着井然有序,也让每一位辛勤工作的员工能够按时吃上一顿热饭,在异国他乡感受到温暖与踏实。

暗处的坚守,光亮的延续

如果说电站的生产设备是庞大的心脏,那么后勤设施就是支撑它跳动的血脉。灯泡、空调、管道、门锁,所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后勤维修工们日常守护的范围。

他们常常肩上挎着工具包,腰间挂着钳子和扳手,像随时待命的“消防员”,哪里有问题,他们就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有时是办公楼的空调突然停机,办公室闷得让人无法专心工作。他们赶来后,立刻拆开机壳,检查线路,手上满是油渍,却一边安慰大家:“别急,很快就好。”不到一小时,冷风重新吹出,员工们长舒一口气。有时是宿舍区水管破裂,他们二话不说,钻进狭窄的管道间,水流溅湿了裤脚,却全然不顾,只想着尽快止住水流。

他们不需要掌声,也很少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但正是因为有他们,会议室的灯始终明亮,宿舍的水电运转正常,生产的后勤环境有条不紊。每一次“好了,可以用了”,背后都是他们默默流下的汗水。

明古鲁电站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前方技术骨干的坚守,也离不开这些后勤岗位的无声付出。保洁员守护整洁,司机用车辆守护安全,帮厨用饭菜传递温暖,维修工用工具守护安心。他们是电站的“无声工匠”,用一颗朴实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撑起了整个大家庭最坚实的保障。在这片海外热土上,我与我的外国朋友们一同见证:在平凡岗位上,依然可以发光发亮。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