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光明守护者的开斋节—— |
|
|
|
开斋节,是整个伊斯兰世界最盛大的节日,共同庆祝伊斯兰新年。节日期间,电建海投公司海外项目弥漫着宁静祥和的氛围,每个人都带着微笑,逢人点头问候,献上伊斯兰新年最虔诚的祝福。 在“一带一路”的版图上,这些项目不仅仅是钢铁与电缆的集合,更是人与人之间理解、尊重与友谊的见证。电站的灯光依旧明亮,照亮了各自国家的夜空。 这里是孟加拉国巴瑞萨电站。 年轻的孟籍员工纳西姆正和几位中方同事分享开斋节的甜点。 “尝尝这个‘舍尔尼’,我们过节必备的甜点!”纳西姆热情地递上一盘淋满糖浆的油炸面点。 中方员工孙跃咬了一口,甜得眯起眼睛:“哇,比中国的月饼还甜!” 纳西姆哈哈大笑:“开斋节就是要甜甜蜜蜜!对了,你们中国过节吃什么?” “我们春节吃饺子,象征团圆。下次春节,我教你们包。”中方员工孙跃说,“开斋节期间,电站能顺利运行,离不开你们的坚守。这份情谊,比电力更重要。” “我也一直想谢谢你们。”纳西姆认真地说,“以前我们村里经常停电,孩子们晚上只能点蜡烛写作业。但现在,自从电站运行后,整个地区的电力都稳定了。感谢中国电建,有效缓解了区域电力供应的压力。” 五岁的孟加拉男孩阿里,是巴瑞萨项目纳西姆的弟弟。在附近的幼儿园读书。他的小手里攥着半块没吃完的“恰帕蒂”早餐,早早地来到了儿童乐园的铁栅栏外张望。 这是由巴瑞萨项目捐赠的塔托里镇最新的儿童游乐设施。自投入使用以来,得到了当地小朋友的欢迎,每天都有小朋友排队等候玩耍。 在阿里的心里,早已把在巴瑞萨项目工作的哥哥当成自己的榜样。他的口袋里,装着一张中孟小朋友手牵手的彩色宣传单。他知道,巴瑞萨项目发出的电能,是当地源源不断的电力供应源,正通过“一带一路”的倡议走向千家万户。 这里是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 巴籍员工阿米尔紧了紧安全帽,站在厂区岗亭里,望着远处逐渐亮起的万家灯火。 明天就是开斋节了。本该和家人团聚的日子,他选择留下来,和同事们一起守护这座电站。 “阿米尔!”熟悉的中文口音传来。他回头,看到项目中方员工陈志明带着几名管理人员走来,手里提着沉甸甸的礼盒。 “开斋节快乐!”陈志明笑着递上精心准备的礼包,里面装着新鲜的羊肉、香甜的椰枣和一瓶蜂蜜。“辛苦了,兄弟。” 阿米尔接过礼物,心里涌起一阵暖意。他想起三年前刚来这里时,对中国人充满陌生感。但如今,电站里的中巴员工早已像家人一样。 阿米尔还记得今年春节项目组织的“金蛇贺岁,欢度新春”主题活动。他被邀请和中方员工一起吃“年夜饭”,参与了羽毛球、踢毽子、跳绳、投篮等趣味游戏。 厨师长特意为他准备了清真牛肉馅的,蘸着辣椒酱,他连吃了十个。“在我们家乡,过节也吃面食,不过是恰巴蒂配咖喱。”他用筷子夹起了饺子,边吃边比划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开斋节慰问结束后,阿米尔感慨道:“我们一起庆祝巴基斯坦重要节假日,也一起庆祝中国春节等传统节日。中国同事不仅是同事,也是陪我们过节的好兄弟。” 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的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电站高耸的冷却塔上,映出一片温暖的金色。电站的灯光在夜色中格外明亮。 这里是印尼明古鲁电站。 清晨四点半,当第一缕晨光还未穿透明古鲁的椰林,项目后勤部的印尼籍员工瑞斯基已经轻轻合上《古兰经》,开始了开斋节前最后的准备工作。瑞斯基仔细擦拭着食堂的每一张餐桌,将椰枣和巴东牛肉整齐摆放在餐台上——这是他为不能回家过节的印尼同事们准备的开斋饭。 中方员工黄庆文介绍,印尼的假期叫作“红日子”,今年的开斋节“红日子”是从3月28日到4月7日。明古鲁项目大部分的印方员工都会放假,少数的司机、保洁等后勤岗位员工会安排值班。 为做好属地人文关怀,明古鲁项目设置了专门的祈祷室。斋月期间,考虑到伊斯兰教员工白天不能进食,项目提前一个半小时早早让他们下班休息。开斋节到来前夕,明古鲁项目会为每一位当地员工送上节日大礼包。 今年开斋节前夕,项目依旧组织了员工慰问,为大家准备了当地特色的开斋美食——黄姜饭、沙爹烤肉、椰浆炖菜。 项目负责人赵勇举起一杯当地特色甜茶,微笑着说:“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但我们共享同一份节日的喜悦。感谢每一位同事的付出,让这座电站成为连接我们友谊的桥梁。” 印尼籍员工娅娅接过话:“在电站工作的这些年,我不仅学到了技术,更感受到了尊重。中国企业没有把我们当‘外人’,而是真正的伙伴。” 当天边的晚霞渐渐暗淡,电站的路灯随即亮起。瑞斯基望着延伸到镇上的光带,忽然觉得,那些没能回家的遗憾,都化作了照亮他人团聚的光。 开斋节的月光洒下来,映照着一张张笑脸。电建海投公司的海外项目,正安静地诉说着这些光明守护者的故事。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