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南欧江畔“明眸”焕彩

——

发布日期:2025-07-15     信息来源:南欧江流域公司 党群工作部     作者:杜菲 李鹏飞     摄影作者:黄秋维     字号:[ ]

在南欧江五级水电站的中控室里,数十块监控屏幕实时显示着库区水位、机组运行、闸门状态等关键信息。这些由数百个摄像头构建的“千里眼”系统,是保障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屏障。近日,一场摄像头维修专项培训在这里火热开展,为电站设备运维注入了新活力。

作为南欧江流域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南欧江五级水电站肩负着区域电力供应的重要使命。其部署的各类监控摄像头如同分布在电站各个角落的哨兵,24小时守护着生产区域的安全。然而,长期运行中,部分摄像头因部件老化、环境侵蚀等问题陆续“罢工”。

“以前摄像头坏了,只能申请更换新设备。”南欧江五级水电站的副站长赵鸿文介绍道,“一个摄像头采购成本动辄数千元,加上国际物流周期长,往往要等上一两个月才能恢复监控,既影响安全管理,又增加运营成本。”

转机始于一场专题研讨会。当“能否自己动手修”的提议被提出时,立刻引发热烈讨论。三天后,由具有十年维修经验的王建斌工程师牵头的培训方案新鲜出炉。

“这些‘千里眼’的构造没那么神秘,咱们今天就把它的‘五脏六腑’看明白!”培训课堂上,王建斌手持拆解后的摄像头部件,结合电站在用设备型号展开讲解:“大家看这个红外补光灯模块,这是夜间成像的关键部件,老化后会出现画面偏暗的问题,其实更换单个模块只需几十元……”他通过PPT展示常见故障案例,从镜头焦距调节到网络信号调试,从电路板检测到防水密封处理,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操指南。

理论授课结束后,实践操作环节随即展开。参训的7名员工,围在摆满故障摄像头的工作台前,手持螺丝刀、万用表等工具开始拆解作业。

“这个摄像头图像模糊,可能是镜头进灰了。”电气维护员黄乐斌一边拆解外壳,一边与组员讨论。王建斌工程师穿梭在各组之间,针对拆解顺序、部件识别等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当看到有员工误将数据线接反时,他立即上前纠正:“摄像头的电路接口很精密,接反可能烧毁主板,一定要先看清楚标识。”

“以前总觉得摄像头维修是技术活,没想到亲手操作后发现并没那么难。”黄乐斌拿着刚修复的摄像头兴奋地说。经过两小时的实践,他成功修复了一台故障设备。参训员工们纷纷表示,培训内容“干货满满”,不仅掌握了更换电源模块、清理镜头等实用技能,更建立了解决问题的信心。

运维班的年轻员工宋扬举着刚修复的摄像头兴奋地说:“没想到我这种电子小白也能修好设备!拆解的时候手都在抖,生怕弄坏零件,王工教我们用手机拍拆解步骤,一步步对照着来,最后成功点亮的那一刻,感觉比打赢球还爽!”

培训结束当晚,黄乐斌就带着工具包钻进了开关站,连夜修复了两台故障摄像头。像他这样主动“加餐”的员工不在少数,运维班利用午休时间排查出的十二个故障点,一周内就修复了八个。

这场培训带来的改变立竿见影。南欧江五级水电站先后修复了二十台高清摄像头。据电站统计,此次自主修复直接节省外委维修及设备采购费用十多万元。更重要的是,以往需要等待数周的维修周期,现在缩短至24小时内,极大提升了设备保障效率。

“这只是个开始。”赵鸿文望着中控室里重新亮起来的监控画面说,下一步他们要把这种“自己动手”的精神推广到机组维护、阀门检修等更多领域。

当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满是零件的办公桌上时,员工手中的工具箱正闪耀着别样的光芒——这是属于电站建设者们的智慧勋章,更是这座现代化水电站持续焕发活力的生动注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