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老挝南欧江营地的“巧劲管家”

——

发布日期:2025-09-03     信息来源:南欧江流域公司     作者:李威     摄影作者:陈皓     字号:[ ]

在老挝葱郁的崇山峻岭间,南欧江如一条碧色绸带蜿蜒流淌,时而掠过密林,时而绕过山岗。南欧江四级水电站,便像这绸带上一颗温润的明珠——它不仅是流域能源版图的关键节点,承担着电力输送的重要使命,更是中老员工往来的“中转站”、扎根异国的“第二个家”。

近来,这座营地运转中遇到了一些设备的小故障。就在大家犯难时,综合主管钟继龙站了出来,凭着一股钻劲与巧劲,用“修修补补”激活了营地的“省钱密码”,绘出了营地的新画卷。

监控“抢修工”  让安全“归位”

视频监控系统,本是营地24小时不歇的 “安全眼”—— 从营区入口到仓库角落,每一处画面都守护着员工的生活与电站的安全。可前段时间,这双“眼睛”却有点故障,安全隐患一下子揪紧了大家的心。

“不能等!也不用靠外人修!” 钟继龙撂下这句话,立刻扎进了监控设备堆里。他先翻出厚厚的设备说明书,逐行啃完技术参数;又连着两晚和国内技术员视频连线,把“线路故障”“摄像头感光元件损坏”等专业问题记满了半本笔记本。

老挝的午后,营区地面晒得能烫透鞋底,他却扛着梯子、揣着万用表,逐个排查30多个监控点位:爬上天台检查线路接口,蹲在墙角测试设备供电,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工装被尘土染成浅灰,他只偶尔用袖子擦一把,手里的活儿从没停过。

几天后,当13处损坏的监控重新亮起,清晰的画面再次出现在监控室屏幕上时,钟继龙带来了“额外惊喜”——他根据营区实际安全需求,在员工宿舍拐角、物资仓库后门新增3处监控点。“这样咱们夜里巡逻也更放心了!”值班保安看着屏幕,忍不住朝他竖大拇指。这一番自主抢修,不仅让营地安全“归位”,还为公司省下了数万元的外部维修费用。

地砖“维修队”  让坦途“回归”

羽毛球馆是营地最热闹的地方——午休时、下班后,员工们总会来这儿打场球,汗水与笑声里,满是异乡生活的暖意。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馆门口的地砖开始“掉链子”:有的边角碎裂,有的凹陷翘起。

“找外面的施工队?不仅要等半个月,费用还得好几千。”钟继龙围着破损地砖转了两圈,心里有了主意:“咱们自己干,又快又省钱!”他很快拉起一支“临时维修队”,成员都是营地的老挝员工——语言不通,他就边比划边拿粉笔在地上画图纸,从“怎么撬掉破砖”到“水泥砂浆1:3配比”,手把手教;工具不够,他就把自己宿舍的小推车、橡皮锤都搬了过来。

修复的日子里,钟继龙始终守在现场:他弯腰用水平仪校准每一块新砖,确保地面平整;蹲在一旁帮老挝同事调整砂浆厚度,怕水泥干得太快,还时不时提醒大家“快铺,别等浆硬了”。老挝员工阿力原本对修地砖没信心,跟着钟继龙干了两天,也能熟练地铺砖勾缝,还笑着说“钟主管教得好,我们也能当‘师傅’了”。

几天后,当平整光亮的新地砖铺好时,员工们又热闹地聚回了羽毛球馆。有人踩着新地砖试了试,笑着说“比以前还平整!”这一次自主修复,不仅让健身坦途“回归”,更省了近千元的维护成本,还让中老员工多了一份并肩协作的默契。

设备的“全能医”  让营地“稳转”

作为营地的“大总管”,钟继龙常说:“营地的设备就像人的‘毛细血管’,哪一个堵了、坏了,大家的生活工作都受影响。”营地里的冰箱、空调、打印机、路灯,几乎每一样设备,他都能“修明白”。

热带的老挝午后,宿舍空调突然停了,室内温度很快飙到35℃。员工刚反映问题,钟继龙就扛着工具箱来了——他爬上室外机,先清理滤网里的灰尘,又测了制冷剂压力,发现是缺氟了,便小心地添加制冷剂。半小时后,空调重新吹出凉风,他擦着额头的汗说“放心用,再坏了找我”;食堂的冰箱停了,食材眼看要坏,他趴在地上查管线,手指沾了油污也不在意,最后发现是压缩机接线松动,拧紧线头后,冰箱又恢复了制冷;就连打印机卡纸、电脑蓝屏、路灯不亮这些“小毛病”,他也随叫随到——修打印机时,他会耐心拆开外壳,一点一点清理纸屑;修电脑时,他边操作边跟员工说“以后遇到蓝屏,先按Ctrl+Alt+Del试试”;修路灯时,他扛着梯子走在夜色里,灯泡亮起的瞬间,他先掏出手机拍给值班同事:“这段路亮了,大家晚上走放心。”

没人记得钟继龙到底修过多少设备,只知道不管是清晨还是深夜,只要营地有需要,他总能第一时间出现。他的工具箱里,螺丝刀、万用表、绝缘胶带总是摆得整整齐齐,就像随时准备“出诊”的“医药箱”;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每台设备的维修日期和故障原因,怕下次再出同样的问题。

在老挝南欧江畔,钟继龙的“精打细算”从不是“小气”,而是对营地的珍视,对责任的坚守。他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用修监控、铺地砖、修设备的“小事”,让营地变得更安全、更温暖;他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却用一双巧手、一颗热心,在降本增效的路上踩出了坚实的脚印。

他的故事,是无数“一带一路”建设者的缩影——他们带着技术与真诚,在异国他乡解决一个个“小难题”,温暖一颗颗“异乡心”;他们用“修修补补”的坚持,“精打细算”的智慧,把营地变成了“家”,也把中外合作的情谊,悄悄融进了南欧江的流水里,绘成了“一带一路”上一幅生动的“民生画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