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水花中的“胞波”情谊—— |
|
|
|
4月13日,缅甸迎来了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清澈的水花洒向天空,欢笑声回荡在街头巷尾,人们用清凉的水洗去旧岁的疲惫,迎接新年的吉祥。今年的泼水节不太一样,距离3月28日缅甸7.9级地震才过去大半个月。 在这场灾难面前,电建海投公司运营的缅甸四个发电项目经受住考验——电站安然无恙,设备运行稳定,更在灾后第一时间恢复供电。 余震渐止,灯光长明 灾后稳定的电力供应,就是生命的保障。 项目负责人蒋星城在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确保电站绝对安全,同时做好随时供电的准备。项目团队要尽快完成设备检测,确认电站状况,在缅甸电网逐步恢复后,第一时间继续向缅甸人民提供宝贵电力能源。” “来电了!”4月1日,缅甸马圭地区电网部分恢复。北京时间8时50分,京荣光伏电站接到缅甸电力局的通知后,立即启动恢复供电的程序,目前电力持续外供。 “电力是灾后重建的生命线。”缅甸能源部官员感慨道,“中国伙伴用专业和担当,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胞波情谊。”这场地震,让中缅两国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中国电站的稳定运行,不仅保障了电力供应,更成为“一带一路”合作韧性的生动体现。 灾后救援,胞波情谊 中缅“胞波”情谊的暖阳,在救灾中闪光。 灾后48小时内,公司安排专车将首批11名中缅籍员工安全转移至仰光,为员工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关怀。项目为灾区中缅员工安排临时办公和食宿地点,组织员工学习次生灾害防护措施,更好地躲避余震风险。 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内,中国驻缅甸使馆的灯光彻夜未明。微信群的通知,灾区物资短缺的数据牵动着大家的神经。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是全球范围第一支抵达缅甸的国际救援队,飞抵仰光后随即赶赴地震灾区。 公司缅甸项目接到中国驻缅甸大使馆指示后,第一时间组织物资筹备。在物资集散中心,中缅员工穷尽一切努力,连夜将为救援医疗队准备1500米支撑木方以及撬棍、铆钉、消毒水、救护手套等救援工器具,在医疗救援队到达灾区内比都时进行了移交。 此外,公司缅甸项目安排专用皮卡车、司机、翻译等,跟随医疗救援队深入一线参与救援。缅籍司机童林抹了把汗,他的家乡就在震区,“中国兄弟送的不是物资,是活命的希望。” 4月2日15时整,挂着中缅双语横幅的车队来到震后安置点,车灯照亮了灾民们的面庞——3000升桶装矿泉水、2000份方便面、100升消毒液、300瓶驱蚊药以及太阳能灯、蚊帐、毛毯...这些用中缅两国文字标注的纸箱,在废墟上筑起一道生命长城,为500户受灾民众提供及时的援助。 重建家园,辞旧迎新 地震后,这座被誉为“万塔之城”的佛国,经历了惨痛的震颤。然而,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希望的种子正在悄然发芽——来自中国的援助不仅带来了物资,更带来了重建家园的信心与勇气。 清水传情,共庆佳节;文化交融,心意相通。泼水节是缅甸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辞旧迎新、洗去晦气、迎接幸福。为了庆祝好泼水节,皎漂项目中方管理层早早为缅籍员工准备丰厚的节日礼品——大米、食用油、面粉、饼干、咖啡等。 缅籍员工优米安捧着沉甸甸的礼盒,感动地说,“这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心意。中国同事尊重我们的文化,和我们一起庆祝,让我们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 “我们不仅是同事,更是‘胞波’。”发电公司负责人蒋星城表示,“无论是共同抗灾,还是共庆佳节,中缅人民始终心连心。我们将继续携手,让合作之树枝繁叶茂,让友谊之水源远流长。”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曼德勒的尘埃,佛塔尖顶的风铃再度叮咚作响。这场跨越国界的生命救援,让“胞波”这个古老词汇有了新时代的注脚。笑容映照在温暖的灯光下,挥洒在泼水的氛围中,更刻写在两国人民紧握的手心温度上。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