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玛莎拉茶的温度—— |
|
|
|
在喜马拉雅雪山南麓的晨曦中,项目营地的红楼被镀上一层金边。炊烟袅袅升起时,总能看见一个利落的身影穿梭其间——苏思密达,正用玛莎拉茶般的温暖,滋润着喜马拉雅山麓下的中尼情谊。 初入营地 “尝尝我们尼泊尔的玛莎拉茶!”十一年前,当第一批中国电力建设工程师踏入营地时,会被这个手捧铜杯、眼眸如星的尼泊尔姑娘吸引。那杯由红茶、牛奶与十余种香料熬煮的醇香茶饮,恰似她与中国建设者们共同谱写的故事——初尝微涩,回味甘甜。 苏思密达第一次为中方员工奉茶时,还是刚离开博卡拉影视圈的腼腆女孩。她曾因出演电影在当地小有名气,却因从事中尼翻译工作的叔叔那句“中国人正在帮助尼泊尔”,毅然走进这个被红楼与绿树环绕的营地。 项目管家 2025年防洪攻坚期,暴雨中的抢修团队总能在保温箱里发现贴有便签的玛莎拉茶:“小心烫,加了驱寒的红糖。”而留下便签的,就是苏思密达。 2014年,上马相迪项目永久营地投入使用之际,她加入项目公司,成为一名行政管理人员。演员出身的她,却极擅长管理工作,是项目公司一名优秀的尼籍管理者。从文秘岗位起步的她,如今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项目“大管家”,整个营地后勤都由她负责。 “有事情找苏思密达!”显示了大家对苏思密达的办事细心和效率的放心。她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作为现场接待会的后勤保障核心人员,她统筹协调营地运营管理及会议室准备工作。为解决物资库存混乱,她设计出双语标签系统,将后勤库房管理得井井有条。 她喜欢学习,主动请教如何操作Excel表格。当项目决定推行食堂核算属地化管理时,她迅速上手,接替中方管理人员独立负责食堂成本费用管理,包含就餐统计、食堂成本核算等,专业程度令中方同事赞叹不已。 随着后勤管理事务的精细化和自身职能的转换,如今的苏思密达,悉心指导新员工罗妮接手会议室管理、办公用品管理等基础事务,从业务骨干变成了员工导师。 文化融合 “中尼员工就像玛莎拉茶里的香料,融合才能醇厚。”这是苏思密达在近日召开的2025年员工座谈会上提出的金句。会上,她的发言娓娓道来,从如何做好尼籍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到营地边坡树木修剪建议,每一项都严肃认真。她提出的意见建议,体现了她对工作的热爱和主人翁精神。 每逢重大节日与活动,苏思密达利用自己的语言天赋和文艺特长,在项目组织的活动中担任主持人,并与当地员工一起自编自演舞蹈节目。 尼泊尔灯节的夜晚,她带领项目公司帮厨、清洁工等尼泊尔姑娘,将尼泊尔传统舞蹈与中文歌曲《茉莉花》编成融合节目。在她的设计下,整个营地用彩灯装点,黑夜降临,鹅黄色的淡淡灯光照耀山村,成为当地灯节一道靓丽的风景。当中国春节来临时,她变身“民俗顾问”,带着当地员工用彩灯拼出“福”字,张罗着用春联装点门窗。“这些活动让我们的营地有了家的温度。”同事们纷纷夸赞,她成为了项目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职场家庭 苏思密达的办公桌上,一边摆放着她五岁孩子的温馨照片,一边陈列着项目公司颁发的2024年度“优秀外籍员工”奖状。这位热情聪慧的职场女性,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全体中方员工的认可,如今已成为项目公司最出色的属地员工之一。 工作之余,苏思密达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通过自学完成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家庭与事业的双重成就,见证着她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与蜕变。 上马相迪水电站点亮尼泊尔万家灯火。而项目营地里飘香的玛莎拉茶,则见证了一位尼泊尔女孩与中国建设者们共同书写的成长故事。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