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国庆守安全 同心保生产—— |
|
|
|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老挝北部琅勃拉邦省的群山中,南欧江江水裹挟着山间的青翠奔涌向前,在一处宽阔的河谷地带,一道银灰色的大坝横亘江面——这便是老挝南欧江二级水电站。朝阳爬上坝顶,将玻璃幕墙的中控楼染成暖金色,楼内传来键盘敲击的轻响,与江水流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中老合作、同心守护光明的晨曲。 光明传递者 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这条江沿岸的村落还常年被黑暗笼罩。“那时候村里只有一台小型发电机,每天只供电2小时,洗衣机、电风扇都是摆设,晚上想看书只能点煤油灯,油烟子能把鼻子熏黑。”班索村村民莱帕万回忆起过去,语气里满是感慨。而如今,这座现代化水电站不仅让“用电自由”照进老挝百姓的生活,更孕育出一群由当地人组成的“光明守护者”,莱帕万便是其中成长最快的一员。 2021年,22岁的莱帕万得知南欧江二级水电站招聘当地员工,立刻报了名。“我想知道,能让全村亮起来的机器到底是什么样,更想靠自己的双手,让家里永远有光。”初入电站时,中控室里密密麻麻的参数的设备标识,让只有初中文化的莱帕万犯了难。“别着急,我们从认识每一个按钮开始。”中方师傅王建军看出了他的窘迫,拿出手绘的设备结构图,用简单的老挝语搭配手势,一点点讲解水轮机、发电机的运行原理。 2023年,莱帕万顺利通过主值班员考核,如今的他坐在中控室主操作台后,目光专注地盯着屏幕上的水位、转速、负荷数据,一旦发现异常便能迅速判断。提起这个徒弟,王建军满脸骄傲。现在,莱帕万的家里不仅装了空调,还添了电脑,妹妹能在明亮的房间里上网课。“以前我是盼光明的人,现在我是送光明的人,这种感觉特别踏实。”他说。 数据监测者 如果说中控室是电站的“大脑”,那么户外监测员就是电站的“眼睛”,37岁的艾力克已经做了四年“眼睛”。每天清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艾力克就背着十多斤重的监测包出门了——包里装着棱镜基座、精密测量尺、干湿温度计、数字气压表等专业仪器,还备有防水记录本及野外作业防护用品,这是他巡查的“标配”。 “夏天最难受,太阳晒得石头发烫,走几步就满身汗,荆棘会勾破衣服,偶尔还会遇到蛇。”艾力克一边说着,一边报出“棱镜高度23.5毫米”,他熟练地记在笔记本上,又用手机拍下气压表上的数值。 艾力克的父亲曾是南欧江的渔民,从小跟着父亲打鱼的他,对江水的“脾气”了如指掌。“父亲告诉我,下雨前江水会变浑浊,流速会变快;涨水时,岸边的石头会被冲得发亮。”现在,艾力克把这些老经验和现代仪器结合起来:发现某段岸坡的土壤湿度突然变大,再加上江水变浑,他就会重点关注,增加巡查频次。在艾力克看来,这份工作不只是谋生手段,更是对家乡的守护:“以前父亲守护渔船,现在我守护电站,都是在守护我们的家。” 知识共享者 在南欧江二级水电站,像莱帕万和艾力克这样的老挝籍员工,占运维团队总人数的60%。为了让当地员工尽快成长,中方团队打造了“师带徒”“双语培训”“实操考核”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王建军在电站工作了六年,如今能说一口流利的老挝语,他的徒弟除了莱帕万,还有3名当地青年。 “刚开始教他们处理故障,他们会紧张,我就带着他们反复模拟,直到他们能独立操作。”王建军说,逢年过节,徒弟们会邀请他去家里吃糯米饭、喝老挝啤酒;他也会教徒弟们做中国的红烧肉,电站食堂里,中老口味的菜品常常摆在一起,成了两国员工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夕阳西下,南欧江二级水电站的大坝披上晚霞,中控室里,莱帕万还在核对当日的运行数据;岸边,艾力克完成了最后一次巡查,正和中方同事一起收拾设备。 江水流淌,灯光闪烁,这座由中老员工共同守护的水电站,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老合作的典范,更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两国人民的友谊与希望。在这里,每一度电都承载着共商、共建、共享的承诺,每一次坚守都书写着跨越国界的温情。未来,这份光明与友谊还将继续在南欧江畔传递,照亮老挝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路,也温暖着中老两国人民的心。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