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江涛声里的中文课—— |
|
|
|
在热烈的掌声中,老挝南欧江梯级水电站新一期的“中文工坊”如期开课, 苏帕通注视着手中的笔记本,上面中文与老挝语交织的笔迹,宛如大坝中错综复杂的钢筋,凝聚着中老两国建设者的智慧结晶。 苏帕通是发电管理部的调度长,2023年入职南欧江水电站时,曾备受因语言壁垒陷入困境的困扰。2024年雨季,他看着全中文的《调度作业指导手册》一脸都是问号。彼时笔记本首页的潦草字迹仍清晰可辨——“7月14日,误读‘调配优先级’参数……”他也许想不到,这些红笔圈起来的记录,最终都成了照亮他前路的路灯。 中国工程师向工仍记得那个深夜,苏帕通手持写满注音符号的笔记本,在集控中心值班室里对照中文图纸,逐个核对专业术语的差异。“他为每个调度步骤都贴上了双语便利贴,连办公桌上的中文台历也成了学习素材。”然而,这种近乎执着的认真并未带来显著效果。 由于缺乏系统的中文学习,苏帕通只能在本子上用拼音、符号和老挝语进行标注,内容如同天书,不仅外人难以理解,就连他自己隔几天后也需要费时“破译”。苏帕通的困境,也是其他老挝籍员工的缩影。 南欧江集控中心位于老挝琅勃拉邦南欧江电力运维管理中心,是老挝首家投运的流域梯级水电站集控中心,肩负着远方监视、实时掌控、优化调度、应急指挥等重要职能,服务于电站电力与水库调度工作。集控中心属地员工与梯级电站协同作业频繁,精准的语言沟通对技术交流和电站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为此,南欧江项目着力培养跨国协作的新生力量,为老挝籍员工开设“中文工坊”正是践行“人才本地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当得知公司要举行中文培训班时,苏帕通和同事们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针对老挝员工面临的困点、难点,项目公司从实际出发,设计了“理论+实践+考核”三维课程体系,将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生动的场景模拟。 当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汉字时,老挝雨季的阴霾里亮起了第一盏明灯。 曾经如天书般的中文操作规程,如今成了新人的教材。培训现场,老师带领学员们在模拟电站中演练故障汇报,将“紧急停机”等关键指令设置为中老双语应答。这种沉浸式教学法大幅提升了学员的学习效率,更使跨文化协作成为日常工作的润滑剂。 让老挝员工感动的是,中国同事们的“传帮带”精神。当苏帕通在工作标注中反复出错时,向工耐心地帮他修改,并详细标注注解。这一细节如同星火燎原,激发了更多员工的学习热情,文化交融成为化解技术难题的“金钥匙”。 如今,南欧江项目公司的“中文热”已从职场延伸至生活。中方员工自发组织的“周末汉语角”,老挝同事开设的老挝语体验课,使语言学习成为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 当我们能读懂彼此的文字,就能看清共同的远方。 七座电站,七颗明珠。南欧江电站发电机组正将奔腾的江水转化为清洁电能,恰如这两国建设者,正把文化交融的涓涓细流,汇聚成照亮老挝的万家灯火。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