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老挝小伙的“七夕礼物”—— |
|
|
|
七夕临澜沧,星河映碧波。南欧江梯级水电站五级项目的机器轰鸣里,老挝籍员工刀莱的身影格外温暖——这个老挝小伙,不仅在中资企业的沃土上,从“中文小白”淬炼为守护电站的“技术骨干”,更收获了爱情的甜蜜与家庭的温馨。这个七夕,他的故事,恰如一曲浪漫乐章,在中老友谊的画卷中轻轻流淌。 从学徒到主值:点亮事业星河 “学好技术,既能护电站安稳,也能给她稳稳的幸福。”2019年,刚毕业的刀莱进入南欧江项目工作,当他攥着前往中国某水电站的学习通知书进行入职培训时,心中的期许格外坚定。彼时,他刚与妻子相识,澜沧江畔的晚风里,爱情的种子悄然萌发,而他深知,唯有奋斗,才能为这份感情筑起坚实的“港湾”。 天微亮时,他的窗前就飘出中文词汇的诵读声,笔记本上“发电机原理”“线路差动保护”等术语旁,密密麻麻标注着老挝语注解;遇到难懂的“六到一不漏”、“三比较”巡检标准,他追着中方老师从厂房到宿舍,连饭后散步时都捧着图纸请教。“他的中文从只会说‘谢谢’,到能流畅分析设备参数,只用了半年。”培训老师的赞叹里,藏着刀莱无数个挑灯夜读的身影。 这份韧劲,让他在南欧江五级电站快速成长:巡视设备时,他能从仪表盘上的参数波动中察觉隐患;面对一些突发事故,他沉着拨通值长电话,清晰汇报情况,配合团队筑起“安全屏障”。“每次处理完事故,我第一时间给爱人发消息,她总说‘你认真工作的样子,我很放心’。”刀莱的笑容里,满是奋斗与爱情交织的甜蜜。 七夕别样浪漫:见证家庭温情 “爸爸,‘大水车’怎么让灯亮呀?”七夕前夕的周末,南欧江的阳光温柔洒在观景平台上,刀莱三岁半的儿子指着远处的发电机组好奇地发问。妻子站在一旁,举着手机拍下这一幕——镜头里,道莱蹲下身耐心讲解,父子俩的身影与波光粼粼的江面相映。 “刚恋爱时,我跟她说想在中资电站干一辈子,她没犹豫就说‘我陪你’。”刀莱回忆,妻子不仅陪他一起学中文,还会在他夜班回家后,端上一碗热腾腾的老挝米粉。2022年儿子出生后,电站特意调整了他的排班,让他能兼顾工作与照顾家庭。“在中国企业,我感受到的不只是工作机会,还有‘家人’般的牵挂。” 如今,刀莱的家里,墙上挂着他与中方同事的合影,书桌上摆着是项目“优秀外籍员工”奖状。“我知道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也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道莱笑着说,“对我来说,最好的‘鹊桥’不是天上的星河,而是每天下班回家,能听到儿子喊‘爸爸’,能吃到妻子做的饭。这份安稳,是中资企业给我的‘七夕礼物’。” 担当暖心桥梁:书写幸福故事 “大家看,这个保护装置就像家里的‘门’,能挡住危险哦!”在电站的属地员工培训课堂上,刀莱把复杂的专业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作为电站“老员工”,他不仅自己成长,还主动当起“老师”:辅导属地主值班员学习中文,帮安保团队规范值班纪律,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同事,成了大家口中的“暖心大哥”。 “刀莱总说自己得到了很多帮助,也要帮别人。”电站运行主管童武涛介绍。在刀莱的带动下,已有3名属地员工成长为主值班员,电站属地化率提升至60%以上。每当七夕、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刀莱还会向老挝同事讲解节日背后的故事:“中国朋友教会我技能,我也要让大家了解中国的文化,让我们像一家人一样相处。” 夕阳西下,南欧江的江面泛起金色涟漪,刀莱收拾好工具准备下班,手机里传来妻子的消息:“糯米饭做好了,等你回家。”他快步走向宿舍区,身影渐渐融入暮色。 这个在中国电建收获事业、爱情与家庭的老挝小伙,用自己的故事证明:奋斗能点亮事业的“星河”,而温暖的相遇,能筑起属于每个人的“爱情鹊桥”。在南欧江畔,这样的幸福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