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灯火不灭 温情不息

——

发布日期:2025-04-08     信息来源:明古鲁发电公司     作者:丁婉     摄影作者:郑子豪     字号:[ ]

3月30日,当斋月的最后一缕夕阳缓缓沉入印度洋,宁静的夜色悄然笼罩着明古鲁,而电厂的灯火依旧闪耀如常。对无数印尼家庭而言,这一天意味着一个月虔诚禁食、祈祷与自律的圆满结束,是亲人团聚、共度佳节的温馨时刻。

然而,在明古鲁电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坚守岗位,以责任与奉献照亮万家灯火,让城市在夜色中依然温暖如昼。

责任与信仰的交汇——坚守岗位的开斋节

电力生产不容中断,哪怕是在节日的夜晚。为了确保节日期间电力供应的稳定,集控室内许多当地运维员工主动调整个人计划,与非穆斯林同事协调排班,轮流休假与值守。在他们眼中,开斋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团圆,更在于履行责任、守护光明。

“虽然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但当我看到整个城市在夜晚灯火通明,知道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心中也感到无比欣慰。”一位值班的穆斯林员工在夜班休息间隙轻声说道。这时,一位中国籍同事微笑着送上一盘椰枣:“辛苦了,开斋节快乐!”值班室里顿时多了一丝节日的温暖。

集控室屏幕上数据闪烁更新,炉膛内炽热的火焰不断跳跃,管道内蒸汽飞速流动,发电机低沉运转的声音回荡不息,构成了节日里最别样的“赞礼”。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员工,正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开斋节故事。

温情满厂——开斋饭里的归属感

节日未至,温情先行。节日前夕,明古鲁发电公司组织全体印尼籍员工共品地道的印尼传统美食,共享节日的喜悦,并向全体印尼籍员工送上诚挚的节日祝福,赠送精心准备的节日礼品,表达对员工的关怀与感谢。

日落时分,中印尼员工们围坐在食堂里,相互祝福、分享食物,笑语盈盈,仿佛家就在眼前。“Selamat Hari Raya Idul Fitri, mohon maaf lahir dan batin”。一句亲切的祝福,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温暖了这个跨文化的集体。

节日的喜悦仍在空气中流淌。开斋节当天(3月31日),发电公司食堂里格外安静,所有帮厨都回家团聚,只留下厨师马师傅独自负责做饭和餐具清洁。第二天清晨,当厨房还透着节日过后的安静时,碧拉已回到岗位,将灶台和餐具重新整理得井井有条。

她是最晚加入发电公司的厨房帮厨,也是厨房里最年轻的员工。“这是我第一次开斋节没有和家人在一起。”她一边擦拭调料架,一边轻声说,“以前这个时候,家里还会有亲戚来串门,妈妈会再煮一锅Rendang(印尼当地美食仁当牛肉)。现在虽然在这里度过,也觉得很温暖。”

想到马师傅节日当天独自忙碌,她特意早早到岗,把厨房整理干净。“刚过完节,厨房干净整洁,大家吃饭才能舒心。”她的话不多,却把每件事做到位。这份细致早已被大家看在眼里。中午用餐结束后,马师傅特地走进厨房,对她说:“Terima kasih ya, Bilah.”(谢谢你,碧拉),还递上一包节日留下的小点心,笑着说:“节日虽然过去了,但温暖还在继续。”

在明古鲁电厂的开斋节里,不仅有灯火通明的值守现场,也有节日余韵中的默默身影。那一角厨房的光亮,那一声温暖的问候,那一份轻轻的努力,都是这个节日最真实也最动人的注脚。

坚守中的思念——家的温暖跨越距离

有人享受假日团圆,就有人默默坚守岗位。清晨的礼拜后,一些当地员工回到岗位继续工作,而休假的员工则前往家中或探访亲友,按照印尼传统,亲吻长辈的手背,并轻触额头,以示敬意。

对于在外工作的员工来说,开斋节更承载着深深的思念。有人在值班间隙通过视频通话与家人分享节日喜悦,有人则在夜晚祈祷中默默为家人送上祝福。

明古鲁老员工瑞斯基动情地说:“每年这个时候,最想念的就是和妻子、孩子们一起度过的温馨时光,孩子们的欢笑声让我感到特别幸福。”话音未落,一位同事便将一份传统的节日糕点递到了他手中,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兄弟,这里也是家啊!”瑞斯基眼中泛起了温暖的光芒:“是啊,在明古鲁电厂,我也感受到另一种家的温暖。”

保洁美丽也坦言:“我已经习惯了在电厂过节。这个地方不仅是工作岗位,更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我很珍惜和同事们一起度过的每个节日。”

明古鲁电厂的灯火未曾熄灭,那是责任与使命的象征;电厂里流淌的温情不曾中断,那是团结与关爱的延续。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无数员工以坚守为笔、奉献为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开斋节诗篇。

或许他们不在家中,但他们的心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脉搏之中。每一束光亮的背后,都是一段动人的节日记忆。正是这些平凡又伟大的身影,让明古鲁的夜色温暖而有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