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60亿千瓦时”的绿色承诺

——

发布日期:2025-10-22     信息来源:党群工作部     作者:李鹏飞     字号:[ ]

当显示屏的数字突破60亿千瓦时,这一沉甸甸的数字,不仅是中国电建明古鲁电站为印尼苏门答腊岛注入的能源动力,更是一份跨越山海的绿色承诺的生动注脚。

作为千岛之国印尼西海岸的重要能源动脉,这座电站自运营以来,始终将“绿色”融入每一度电的生产全过程,在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清洁能源的同时,更以实际行动守护着当地的蓝天碧海,书写着中企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答卷。

勋章映照绿色初心

当印尼国家环境部2024年度PROPER评级结果揭晓,明古鲁发电公司凭借全流程环保管理实践摘得“蓝色等级”表彰。这份印尼政府对企业绿色发展的认可,不仅是一份荣誉证书,更是电站从“光明建设者”向“生态守护者”华丽转身的有力印证。

在明古鲁电站的运营体系中,“环保”从来不是附加项,而是融入血脉的基因。为避免热污染破坏周边海域生态,电站采用先进温控系统,让排放海水温度严格符合甚至优于印尼国家标准;为守护水体洁净,投入世界级水处理工艺系统,确保循环水与排放水清澈如初,维系着前池及附近海域丰富的浮游生物群落;为修复海岸生态,电站在厂区周边精心种植红树林,为海洋生物搭建起广阔的育幼场与庇护所。正如当地环保部门官员所言:“这里看不见烟囱的黑,只留下天空的蓝。”

如果说勋章是对电站环保实践的表彰,那么扎根海岸的生态共建,则让这份绿色承诺从厂区延伸至更广阔的社区。

共筑海上绿色长城

在印尼明古鲁蜿蜒的海岸线上,2000余株红树幼苗迎风而立,构筑起一道生机勃勃的生态屏障。这道“绿色长城” 的背后,是中国电建与当地政府、环保组织、社区居民携手同行的生动事例。

作为“2025年明古鲁市红树林生态公园”生态修复与生态旅游一体化项目的核心力量,中国电建明古鲁电站牵头联动明古鲁市政府、志愿者团队、沿海社区及相关部门,组织百余人参与红树林种植公益行动。为让种植更科学高效,电站将“五步栽种法”(铲土、挖坑、栽种、填土、夯实)翻译成印尼语,志愿者与当地官员、渔民、学生手拉手组成 “人链”,让标准化流程变成了守护家园的共同行动。这场行动不仅为“红树林生态公园”奠定了基础,更将生态保护与社区融合、环境教育紧密相连。

当红树林的根系在海岸扎得更深,电站的绿色守护也延伸至海洋深处,一场与濒危海龟的温柔邂逅,更印证了生态改善的真实成效。

责任擦亮蓝色海岸

2025年7月27日,明古鲁电站商业运营5周年之际,两只特殊的“客人”(一只玳瑁龟和一只绿海龟)在电站工作人员的悉心护送下,重返印度洋的蔚蓝怀抱。而这,已是近一年来电站第四次救援并放归来访海龟。

玳瑁龟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的“极度濒危”物种,二者在中印尼两国均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些濒危生灵的“意外造访”绝非偶然,正是明古鲁电站长期坚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改善周边海域生态环境,才让这片海域重新成为海龟栖息的“安全港湾”。

从发现受伤海龟时的紧急救助,到制定科学养护方案,再到选择合适时机放归,电站的每一个步骤都诠释着项目对海洋生态的深情守护。海洋的纯净、海岸的葱郁,离不开每一份微小的守护,而绿色理念的真正生根,更需要让环保意识融入每个人的日常行动。

播撒绿色环保理念

在明古鲁电站,绿色环保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任务”,而是全体员工的工作“标准”。世界地球日期间,电站里掀起的“生态觉醒”热潮,让环保理念真正“活”了起来。

员工食堂的电子屏上,电站建设前的荒芜滩涂与如今的红树林绿廊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展现生态变迁;走廊展板里,“一度电的绿色旅程”详细拆解除尘、降耗等硬核科技,让员工读懂每度电背后的环保努力。电站还创新打造“沉浸式”环保宣教,通过循环播放生态纪录片、“节能挑战赛”让绿色理念扎根人心。

如今,纸张双面打印、垃圾分类已成为全员自觉,一名印尼籍员工感慨:“中国同事教会我们,保护地球不是口号,而是每个指尖的力量。”正如电站人所说:“当环保知识跃出纸面,便成了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从PROPER蓝色勋章到红树林绵延成荫,从一度电的“绿色革命”到一片海的“纯净回归”,60亿千瓦时的绿电背后,是中国电建明古鲁电站对绿色承诺的坚守,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跨国实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