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斋月里的温暖相守—— |
|
|
|
清晨,孟加拉湾的第一缕阳光洒落,晨雾中的巴瑞萨电站静谧而庄严。作为孟加拉国南部的重要电力枢纽,这座电站的机组昼夜不停,源源不断地将光明和电力输送到千家万户。此刻,中孟员工在此并肩坚守,用汗水和奉献书写着温暖的动人篇章。 走进电站大门,黄德龙熟练戴上安全帽,步伐稳健地走向生产区。即使是斋月的日子,他的每一步依然充满力量,目光依旧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德龙,今天还好吗?”中方同事谢工关切地问道。 “还好,还好。”黄德龙微笑着回应,声音透着清晨的宁静。他的体力得到了封斋饭的支撑,但他明白,接下来的一天,将是一场身心的双重考验。 作为巴瑞萨发电公司的属地员工,黄德龙早已将电站视作自己的第二个家,与中方同事们并肩作战。 在孟加拉国,每年斋月,穆斯林员工要在日出之前进食封斋饭,之后整日禁食禁水,直到日落时方可开斋。这不仅是对信仰的坚守,更是一场体力和意志的挑战。 “去年刚入职时,斋月值夜班特别难熬,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黄德龙回忆起刚来时的情景,不禁苦笑。 然而,这一年来的成长是显而易见的。从最初对机组参数一知半解,到如今能够独立完成巡检、故障分析、施工管理和电量确认等工作,黄德龙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努力和进步。中方师傅们也纷纷夸赞:“德龙进步很快,已经成为生产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即使在斋月的炎热天气和禁食的挑战面前,黄德龙依然保持着高效的工作状态,坚守岗位,确保电厂安全、稳定运行。 巴瑞萨发电公司深知穆斯林员工在斋月期间的辛苦,早早制定了贴心的安排——调整轮班制度,确保封斋员工能够获得更多休息时间;值班室准备了矿泉水和水果,以便员工开斋后能及时补充能量;食堂每天提供丰盛的清真餐点,让员工们在工作之余感受温馨的关怀。 “德龙,开斋饭准备好了!”食堂大厨拉赫曼笑着喊道。 开斋饭的餐桌上,米饭、酸奶、水果、香气扑鼻的咖喱饭一应俱全。为了让穆斯林员工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巴瑞萨电站还特别邀请本地员工的家人一起共享开斋餐。 “一年来,我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技术,更感受到了中国电建的尊重和关怀。”黄德龙看着身旁的同事,眼中满是感激。 随着巴瑞萨电站稳步投入运营,越来越多的孟加拉国有志青年加入了这里,他们不仅收获了稳定的工作、提高了技术能力,也在这片热土上找到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黄德龙清楚地记得,刚刚入职时,面对复杂的设备系统,他常常感到手足无措。然而,在中方导师们耐心细致的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机组的运行原理。如今,他不仅能独立承担值班工作,还能用简单的中文与中方同事交流,甚至带领新员工熟悉设备操作。 “德龙,你的中文越来越好了!”一位中方师傅笑着称赞。 “我想学得更好,这样可以和你们交流更多,也能学到更多的技术。”黄德龙憨厚地笑着,眼中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正是这份对技术的渴求与对成长的渴望,成就了他从一名普通员工到合格技术人员的蜕变,也让他成为了联结中孟友谊的纽带。 一天的工作结束,夜幕悄然降临。巴瑞萨电站在夜色中伫立,远处的机组灯光熠熠生辉,蒸汽袅袅升腾,仿佛与夜色交相辉映。孟籍员工们围坐在一起,轻声交流着彼此的故事。黄德龙仰望夜空,心中泛起阵阵感慨。 他知道,这里不仅有他的工作,更是他梦想起航的地方。他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守护这座电站,也希望将自己所学的技术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孟加拉国带来了现代化的电站,更带来了知识、希望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在这条共同奋斗的道路上,每一枚脚印都镌刻着成长的烙印,每一滴汗水都映照着合作的光辉。 夜幕下,巴瑞萨电站灯火通明,机组稳定运转,蒸汽在星空下缓缓升腾,映照着无数坚守的身影。远方的城市,万家灯火璀璨,而这一片光明,正因这座电站从未熄灭。这里,镌刻着中国电建奋斗者的足迹,也承载着“一带一路”上温暖相守的故事,更见证了与黄德龙一样的无数中外青年,在使命与梦想的交汇中砥砺前行的成长篇章。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