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南欧江见证 众志移“山”现通途

——

发布日期:2025-10-09     信息来源:南欧江流域公司     作者:张毅 杜菲     摄影作者:张毅     字号:[ ]

2025年9月30日清晨,在“桦加沙”与“博罗依”两个台风轮番肆虐下,老挝南欧江七级电站进场路26公里处的山体塌方,30多米长的路段被掩埋,瞬间阻断了这条通往电站的“生命线”。

路边22KV输电杆塔也拦腰折断,通信光缆也被扯碎,沿途十余个村庄电力、通信全部瘫痪。危急关头,七级站运维团队与时间赛跑,联合多方力量12小时抢通生命通道。

 灾情即令  冒雨驰援

清晨,综合主管沈德斌刚从碗里挑起一筷米线,值班电话骤然响起:“老沈,进场路26公里处大面积塌方,外来电和公共通信也全部中断了!”他撂下碗筷,赶忙拽起一旁的综合员劳钟往停车场冲去——这样的场景同事们早已熟悉。

“他的字典里没有‘等’字,任何问题都必须第一时间解决。”厨师张小兵感慨道:“去年摩羯台风过境,大坝左岸上坝路塌方,老沈带领道路运维队伍一头扎进齐膝深的泥浆中抢通道路;今年6月初,2号临时营地供电中断,他也连夜带人跋山涉水寻找线路断点。”

车轮碾过70公里泥泞盘山路,雨水猛敲车窗,沈德斌的卫星电话却接连不断:联系丰沙里省电力公司请求应急抢修,通知道路维护单位调集设备,声音稳如磐石。“向 26 公里塌方点全速集结!”一句指令,拉开了抢险的序幕。

破壁攻坚 协同联手

赶到现场时,沈德斌被眼前景象震住:8.5米宽的路面被几十块汽车大小的巨石封死,20米高的边坡还在不断滑落碎石,焦急的村民围着塌方体,摩托车、货车挤作一团。他立刻递出后备厢的三角警示牌和望远镜:“劳钟,去拐弯处放警示牌提醒后车,在那警戒,有异常就喊!”随即跃上巨石,用流利的老挝语喊道:“大家退至安全区!南欧江电站保证今晚前通路!”躁动的人群渐渐平静。

中型铲车已油门踩到底,引擎嘶吼着空转,火星四溅,可面对庞大塌方体,清理进展如同螳臂当车。“得找外援!” 沈德斌突然想起20公里外的LPG煤矿有大型设备,当即驱车前往沟通。煤矿负责人起初有点犯难,但经过沈德斌的协调,LPG 煤矿立即抽调953铲车驰援现场。

 筑路安民 通途再现

山区天气瞬息万变,刚大雨滂沱,转眼就烈日当空,沈德斌的工作服早已湿透。他踩着泥浆在塌方体周边奔走,指挥机械清理。中午1点,劳钟送来老乡给的芭蕉叶糯米饭,他却摆手:“你们先吃,我去另一边看进度!” 这一幕,让 LPG 煤矿老挝籍领队坎鹏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中国工程师真拼!”

当最后一块碎石被清开,5米宽的临时便道终于贯通。村民坎代激动地拍着车:“车上的凤梨终于不用怕坏了,中国朋友说到做到!”满载凤梨的货车缓缓驶过便道,沿途村庄重新点亮灯火、恢复通行,南欧江畔的紧张焦虑,最终被感谢与欢呼取代。

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险,不仅是“南欧江速度”的见证,更诠释了中国电建的使命担当。面对自然灾害,南欧江团队以无畏勇气、高效协作与专业能力,守住了电站“生命线”,展现着中国企业在海外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