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卫生整治筑起健康屏障 守护中老员工生命健康—— |
|
|
|
在老挝北部的崇山峻岭间,南欧江五级水电站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雨林深处。为守护中老员工的生命健康,近日,南欧江五级水电站打响了一场营地卫生整治攻坚战,在湄公河支流畔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除草行动:斩断蚊虫滋生链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营地周边的山坡上已响起机械的轰鸣。这场持续三天的“清杂草・除积水”行动,动员了中老两国员工共同参与。 老挝青年阿哈手握新型除草机,在中方工程师的指导下精准操作,刀刃划过之处,半人高的杂草应声倒地。“以前我们用镰刀割草,不仅效率低,还会留下积水坑。”阿哈抹了把额头的汗水,指着身后改造完成的排水系统说,“中国同事教会我们识别白纹伊蚊喜欢产卵的积水死角,现在这些新修的排水沟能让雨水快速排走。” 在营地边缘的废弃轮胎堆旁,中方兼职卫生员郑敏带领老挝员工逐个翻转清理。“这些轮胎积雨三天就能滋生蚊虫幼虫。”他蹲下身展示手中的孑孓检测盒,“我们不仅要清除可见的积水,还要对难以清理的角落投放杀幼虫剂。”这场行动共清理杂草区域2300平方米,改造低洼地带排水口5处,相当于为营地筑起一道1.5公里长的防虫隔离带。 科学消杀:构建立体防护网 午后的阳光透过雨林缝隙洒落,消杀团队身着防护服开始了每日的药物喷洒作业。在宿舍区走廊,老挝籍安全员宋提背着喷雾器,按照“由内而外、由上至下”的原则仔细喷洒。“这种药剂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对人体无害但蚊子接触后15分钟就会死亡。”他指着药剂桶上的WHO认证标识说,这是他在中方组织的培训中学到的知识。 消杀工作主要是对营地周边密林进行大范围喷洒,重点处理排水沟、垃圾站等蚊虫密集区。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经过连续五天的消杀,营地蚊虫密度下降 82%,夜间灯光下的蚊虫数量从每小时30只降至5只以下,完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标准。“以前傍晚在宿舍门口站五分钟就会被叮十几个包,现在蚊子明显少了。”营地厨师长龚师傅的话道出了员工们的共同感受。 饮水安全:守护生命之源 在营地蓄水池旁,一场特殊的“接力赛”正在进行:中老员工轮流上阵,将蓄水池内的存水排空、冲洗池壁、投放消毒药剂。 老挝员工西沙瓦戴着橡胶手套,正用特制长刷清理池底的青苔,他动作娴熟地按照“一清二刷三消毒”的流程操作——这是他在中国员工王建斌那里学到的标准作业法。“我们村的水井从未这样彻底清洁过。”阿素望着清澈见底的蓄水池说,“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先加氯消毒,半小时后还要检测余氯含量了。” 此次生活用水系统深度清洁涵盖了从水源地到宿舍水龙头的全链条。“以前烧开水总有些白色沉淀,现在直接喝凉水都很放心。”刚结束检修工作的老挝员工康暖捧着水杯笑着说。 “我们不仅要完成电站建设运行,更要让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位员工健康生活。”电站副站长赵鸿文说。 夜幕降临,营地的灯光次第亮起。巡逻队员拿着手电筒仔细检查各个角落的积水情况,宿舍区的灭蚊灯发出柔和的蓝光。在这片曾被疾病威胁的雨林营地,一处处的细节都被修复,中老员工用共同的努力换来安宁与健康。 当南欧江的晚风拂过营地,带来阵阵凉爽,那些在整治行动中结下的友谊与信任,正像河水般静静流淌,滋养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