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南欧江畔的“安全变奏曲”—— |
|
|
|
在老挝北部群山环绕的南欧江上,南欧江四级水电站的机组轰鸣声与江水奔流声交织成一首能源协作的交响曲。近日,一场以“安全为基、人才为本”的“雷霆行动”在这里掀起热潮——通过为水轮机竖井加装新型防护栏的实战任务,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更以“变废为宝”的智慧和“授人以渔”的温情,在南欧江畔谱写出“一带一路”合作的新篇章。 隐患排查 从“脆弱盖板”到“钢铁卫士” 一个月前,专项排查组发现水轮机竖井原有盖板存在结构脆弱、受力失衡等隐患。“高处作业容不得半点马虎。”维护主管陈皓看着检查通报,眉头紧锁。正当班组为改造成本发愁时,他突然盯上仓库里堆积的废旧管材:“这些钢管的力学性能完全达标为什么不能二次利用?” 他们经过一周的技术论证,最终敲定方案:将传统盖板升级为网格化防护围栏,立柱采用高强度钢管,横梁嵌入防坠落锁扣,检修门可180度开合。将120余米旧钢管切割成标准尺寸,通过焊接加固形成护栏框架;用旧螺栓与扁钢自主研发锁止装置,确保护栏稳固性。当第一根自制护栏立柱矗立在竖井旁时,托尼感慨:“没想到‘垃圾’也能变成保护生命的‘铠甲’!” 变废为宝 万元成本“从钢管堆里挖出来” 在改造现场,一根根库存钢管正被切割、焊接成围栏骨架。“这些管材是2018年建设期遗留的‘老古董’,本来要当废铁处理。”老挝籍库管员依香恩说。通过精准盘点,筛选出120米符合标准的管材;经过切割、防腐处理、加固焊接等工序,闲置材料“摇身一变”成为围栏主体。更巧妙的是,锁止装置采用废旧螺栓与扁钢组装,连一颗新螺丝都没买。“原本预算要花2万元,现在一分钱没花,还减少了废弃物摆放。”依香恩算起“绿色账”眉飞色舞。这场“钢管重生记”让老挝员工深刻理解了中国企业“精益管理”的智慧。 匠心传承 三位老挝工匠的“钢铁淬炼” “阿辣,注意焊缝温度,太高容易变形!”机械工程师许强的提醒声中,23岁的老挝维护员阿辣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电焊机。这场改造不仅是设备的升级,更是技能的“实战大考”。三位参与过电站在七月组织的实操技能培训的老挝员工主动请缨,从管材测量、精准切割到焊接组装,阿辣每一步都严格遵循培训规范。当最后一道焊缝冷却成型,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道:“以前觉得安全规范是‘条条框框’,现在才明白那是生命的‘保护绳’。”与此同时,维护员拉松正在3号机组竖井旁忙碌。他创新采用“分段焊接法”,将原本两天的工作压缩至一天,效率提升50%。“培训时老师说过,安全与效率可以兼得。”拉松指着焊缝说,“我现在能独立完成围栏立柱焊接,还能教新来的同事!”这场技术接力不仅为电站属地化运维储备了人才,更在中老工匠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合作永续 江水奔流处的未来之约 “如今,焕然一新的防护栏已成为南欧江四级水电站的‘安全地标’。每当新员工入职,老员工总会带着他们触摸护栏上的焊缝:‘看,这道是阿辣焊的,这道是拉松焊的…’这些印记不仅记录着技能成长的轨迹,更承载着中老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在这里,每一根钢管都承载着降本增效的智慧,每一道焊缝都凝聚着中老协作的汗水,每一扇检修门都开启着属地人才成长的未来。 “在中国师傅身上,我学到了‘较真’的态度。”阿辣抚摸着护栏锁止装置说。而许强则将徒弟们自制的“焊接工艺改进图”贴在工具间:“他们的创新点子,正在反哺我们的培训体系。” 这场“雷霆行动”不仅筑牢了设备安全的“本质防线”,更培育出一批“能操作、懂安全、会创新”的老挝技术骨干。正如电站墙上的标语所写:“安全是生命的基石,人才是发展的未来。”在南欧江的奔涌涛声中,中老携手共进的故事,正随着南欧江的浪花,流向更远的远方。 |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