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雨夜明灯照安澜

——

发布日期:2025-09-18     信息来源:南欧江流域公司     作者:郑敏 杜菲     摄影作者:郑敏     字号:[ ]

当老挝北部山区的暴雨如鼓点般落入江面,南欧江五级水电站的中控室灯光闪亮。这束穿透雨幕的光,不仅照亮了全流域装机最大电站的设备仪表盘,更勾勒出一群“守护者”的轮廓——他们以24小时不间断的坚守,在汛期洪峰与万家灯火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安全堤坝。

雨夜的“神经末梢”

雨季的南欧江流域,每一场降雨都可能触发地质灾害的警报。凌晨三点,安全监测工程师张洪战踩着积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边坡监测点,雨衣下的安全帽在手电光中泛着冷光。“这里的每块岩石都有脾气。哪怕是指甲盖大小的裂缝,都可能是滑坡的前兆。”他用袖口擦去脸上的雨水,手里的测斜仪正记录着边坡0.1毫米的位移变化。

这样的巡查,每3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在汛期最紧张的时段,应急队员们创造出“三维巡查法”:地面排查排水沟是否淤堵、无人机航拍边坡整体形态、地下监测仪追踪水位变化。当洪峰过境,他们顶着狂风暴雨穿梭于电站各关键点位,实时校准泄洪闸门开度,手动清理堵塞的排水口,并用热成像仪扫描设备温度异常,确保每一处细微波动都被精准捕捉。

设备的“生命防线”

中控室的显示屏上,数据流如瀑布般刷新。今年8月26日深夜,值长陈伟的目光在二十余个监控画面间流转时,突然发现3号机组的轴承温度在10分钟内上升了1.5℃。他立即要求防汛应急现场值守人员到现场检查,同时调出近三个月的温度曲线对比分析。

经过排查,发现是冷却水管路出现微量堵塞,及时处理避免了机组停机事故。看着恢复的温度,陈伟心里喃喃地说:“雨季的山区电网就像绷紧的弦。我们多一分警惕,下游城镇就少一分风险。”

“设备会说话。”维护主管黄秋维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不同天气下的设备运行规律:“暴雨前3小时,变压器油温会比平时高1.2℃;风力超过6级,GIS室的气压值要每半小时记录一次。”

在一次台风过境时,他凭借笔记本上“台风登陆前2小时,开关站湿度会骤升5%”的记录,提前检查发现了GIS设备的密封隐患,避免了重大设备损坏事故。这些带着体温的数据,成为设备安全运行的“晴雨表”。

跨国界的“光明承诺”

南欧江五级水电站在洪水期间通过流域联合调度、精准泄洪控制、提前预警与地方联动机制,有效减轻了洪水对下游村庄、城镇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刚结束防洪应急值守工作的王建斌说: “我们的工作不仅是守护电站,更是守护下游数万百姓的安宁。每当看到洪水安全过境,村庄安然无恙,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言语形容。”

他回忆起去年汛期,电站通过科学调度,将原本可能淹没村庄的洪峰分流,避免了周边村镇受灾。当地村民自发送来香蕉和糯米饭,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感激。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光明使者”的真正含义。

如今,这群“守夜人”的故事还在继续,并且在中老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王建斌带着老挝徒弟西沙瓦一起钻研设备运维,如今西沙瓦已能独立完成巡查任务。他说:“和中国同事一起工作,我学到了很多技术,也明白了责任的意义。我们共同守护的,不仅是电站,更是我们的未来。”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水轮机叶片,夜班人员交接的不仅是运行日志,更是一份穿越黑夜的承诺——有人用坚守诠释责任,用专业守护安宁。今夜的万家灯火,因他们的坚守而更加温暖。这份跨国界的“光明承诺”,如同雨夜中的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照亮着每一个需要光明的角落。



【打印】 【关闭】